僑鄉最能係鄉愁
圖為雲南紅河學院一角 本報記者孫少鋒攝
11月11日,光棍節。一大早,在雲南的紅河學院,從事華僑華人研究30餘年的暨南大學教授李明歡接到了兩條華商的微信,説他們參加了今天的跨境電商業務。這讓她感到,自己、華商與這個世界緊相連。看著來自全國各地的90余名學者如約坐在了會議室,李明歡教授心情大好。她知道,將要開始的研討會是大家都很期待的戰場。
僑鄉版圖在擴展
研討會由雲南紅河學院、廣東五邑大學、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等主辦,主題是“邊境僑鄉、少數民族僑鄉”。為此,主辦者邀請雲南、新疆、黑龍江、吉林、廣西的專家學者和僑務工作者就沿邊少數民族僑鄉的僑情和僑鄉研究做了專題報告。聆聽他們的報告,與會者仿佛在古今中穿越,大飽耳福、大開腦洞。以往,國內僑鄉研究的熱點、重點一直集中在廣東、福建沿海傳統著名僑鄉,對沿邊少數民族僑鄉關注很少。20世紀初期尤其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沿邊少數民族地區的跨境移民劇增,交流頻繁,帶動了邊疆僑鄉的成長,大大擴展了中國僑鄉的版圖。因為地理、歷史、文化、民族等因素,這些沿邊少數民族僑鄉表現出與沿海傳統著名僑鄉不同的文化特徵,而且在中國推動的“一帶一路”倡議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來日益受到國內學術界的關注。
沿邊僑鄉是沃土
專家學者和僑務工作者重點考察了雲南紅河馬幫華僑與僑鄉文化遺存,集中就沿邊少數民族僑鄉與沿海傳統著名僑鄉的形成、發展、移民方式、文化內涵、文化特徵、華僑農場改制、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作用等問題進行了比較性研討。大家認為,沿邊少數民族僑鄉的海外移民帶有跨境民族的特點,其國際移民的規模在6000多萬海外華僑華人中不是最多的,但是在東南亞、中亞、西亞的一些國家中,其數量佔比很大,同時民族眾多,各有特點,僑情複雜,他們與當地民族交往具有語言、宗教、習俗、觀念等方面的內在優勢。開展沿邊少數民族僑鄉研究,必須跳出沿海傳統著名僑鄉研究的範式,更多地運用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國際關係學的理論和方法,進行跨學科研究。同時,目前學術界對沿邊少數民族僑鄉國際移民的了解很不充分很不深入,急需開展深入細緻的田野調研工作,力求避免以點概面,以偏概全的學術思維,具體民族具體分析,這樣才能更好地科學發揮他們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過程中的獨到作用。沿邊少數民族僑鄉是中國僑鄉研究的一片文化沃土,是講好“中國故事”的應有之題。
僑鄉文化很豐富
“僑鄉”是華僑的家鄉、華人的祖籍地、僑眷聚居的地區,是海外華僑華人的“根”和“魂”。近代以來,海外華僑華人將世界各地的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傳播回家鄉,使僑鄉深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形成了中外文化融合的區域文化特徵,成為6000多萬華僑華人的“鄉愁”。僑鄉文化反映了近現代以來,中國鄉村民眾認識世界,希望融入世界的群眾性文化實踐,在僑鄉地區創造並遺存了豐富的文化遺産。世界文化遺産“開平碉樓與村落”、世界記憶遺産“僑批檔案——海外華僑銀信”就是僑鄉文化遺産被公認為具有世界價值,保護和研究僑鄉文化,可以育壯華僑華人的“根”,留住華僑華人的“鄉愁”。
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與廣東五邑大學從2013年開始推動中國僑鄉的比較研究,廣西、福建、雲南僑鄉文化研究中心繼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之後陸續成立,“第四屆中國僑鄉研究”學術研討會將於2017年在福建漳州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