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萊:美俄何以能達成敘利亞停火協議?
9月10日,在瑞士日內瓦,美國國務卿克裏(左)和俄羅斯外長拉伕羅夫出席聯合記者會。徐金泉 攝
劉寶萊
9月10日凌晨,美國國務卿克裏和俄羅斯外長拉伕羅夫在日內瓦宣布達成敘利亞停火協議,並於12日正式生效,以趕上今年伊斯蘭教宰牲節(古爾邦節)的第一天,給敘利亞人民帶來和平。
克裏説,“希望以此減輕暴力衝突,緩解人們痛苦,重啟和平談判,並推進敘利亞的政治過渡。”拉伕羅夫&&,“儘管存在不信任等各種問題和破壞因素,雙方經過努力,還是成功制定了一系列文件。”聯合國敘問題特使德米斯圖拉發表媒體聲明,對美俄雙方達成的協議“&&歡迎”。
這一協議將給敘利亞人民帶來期盼已久的希望。這不僅有利於敘衝突各方停止流血,緩和敘國內緊張局勢,而且對推動他們冷靜反思,相互溝通,進而走日內瓦和談之路,具有積極意義。同時為敘政府和國際救援組織向敘難民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帶來方便。
該協議是美俄長期較量、磋商,相互達成妥協的結果。就俄羅斯而言,首先需要停止在敘軍事行動。由於受美歐制裁,俄羅斯國內經濟每況愈下,難以長期支撐在敘利亞的高額軍費開支。俄羅斯急需同美國合作,打造敘停火的新局面,以便體面地從敘撤軍,“凱旋而歸”;其次,俄羅斯此舉是對敘反對派武裝“網開一面”。俄軍事入敘,決非助巴沙爾政權包打天下。俄深知敘反對派武裝的情況和複雜背景,不可能將其一網打盡,於是俄羅斯不再支持敘政府軍收復阿勒頗;第三,俄羅斯正在推動敘衝突各方和政治派別出席日內瓦和談,以納入聯合國安理會決議中提出的敘政治解決進程和時間表。鑒此,俄需美國向敘反對派施壓,促其相向而行;第四,協議的達成可緩解俄美雙方在烏克蘭危機上的緊張關係和俄國際孤立處境,從而有助於俄羅斯逐步恢復同歐盟的經貿往來與合作。
就美國而言,奧巴馬總統承認美國在敘問題上有“戰略失誤”。奧巴馬先是過早地宣布“巴沙爾已失去總統地位”,要他立即下&。然而,巴沙爾至今仍在&上;後又為敘化武劃紅線。結果還是接受了俄羅斯的“化武換和平”倡議,使美“威信掃地”。2015年,美國五角大樓曾制定培訓敘溫和反對派武裝5000人去完成打擊敘境內“伊斯蘭國”勢力和推翻巴沙爾政權的計劃。據報道,已被培訓的約200人,剛入敘利亞,就一敗塗地,潰不成軍,要麼被敘“支持陣線”繳械,要麼投降。剩餘人員寥寥無幾,倉皇逃竄,一度成為國際笑柄,甚至有西方媒體戲説,他們是敘極端組織的“武器運輸大隊長”,使美國丟盡了臉面,只好停止該計劃。接着,美國又改為支持“敘有實力的反對派武裝,尤其是庫爾德武裝”,並派近百名美國特種部隊前往幫助培訓。近日,土耳其出兵進入該地區,名義上是打擊“伊斯蘭國”勢力,而實際上是打擊庫爾德人的“政治和軍事力量”。對此,美國處境尷尬。
有鋻於此,美國接受教訓,趨於務實,對俄軟硬兼施,且軟中帶硬。其主要意圖有四,一是解救被敘政府軍圍困在阿勒頗的反對派武裝,以便重整親美勢力,增強同俄角逐的實力地位和政治籌碼;二是劃分敘“伊斯蘭國”和“支持陣線”等極端組織的具體範圍,促俄擊之;三是不再堅持巴沙爾立即下&,並允促敘反對派武裝停火,並出席日內瓦和談,以此拖住俄羅斯,使其進退兩難;四是盡量維持敘現狀,“擊鼓傳花”,將敘問題這個“燙手山芋”丟給美下一屆總統。
敘利亞停火協議目前關鍵要看敘衝突各方能否接受,並執行該協議。對此,國際社會十分關注,人們正拭目以待。(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前副會長、前駐阿聯酋、約旦大使、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