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記者手記:冬夏兩重天——第七次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生活掃描

2016年09月09日 22:42:58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雪龍”號9月9日電 記者手記:冬夏兩重天——第七次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生活掃描

  新華社記者伍岳

  對於大多數人來説,北極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日前,中國第七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完成了在北極地區的考察作業,搭乘“雪龍”號啟程返航。

  從酷暑中的上海港出發,一路到達冰封的極北之地,再到啟程返航駛離北極圈,這期間考察隊員在科考船上的生活是怎樣的?記者帶您一探究竟。

  “艙外皮襖艙內紗”——“亂穿衣”的溫度

  良好的保障是科考工作的基礎,對於赴北極的考察隊員來説,最重要的保障莫過於防寒衣物。考察隊為每位隊員配備了充足的衣物——從貼身短袖到加厚防寒服,從防風面罩到速幹襪子,足以應付考察途中遇到的各種天氣狀況。

  “雪龍”號從上海出發後一路北上,經宗谷海峽進入北太平洋後,天氣逐漸轉涼。走航期間,船舷上的風速時常達到六七級,這時考察隊員如果到艙外活動就要穿上防風衣。而在船艙內,由於有空調供暖,隊員還可以穿着輕便的單衣活動。

  進入北極圈後,氣溫驟降至零攝氏度左右,加上凜冽的寒風,身處室外儼然置身數九隆冬的感覺。隊員每天都要在這樣的環境連續作業數小時,防風衣就顯得有些單薄了,這時極地科考的特色服裝——企鵝服就派上了用場。這是一種加厚連體棉服,穿上略顯臃腫,在雪上走路一搖一擺,神似一隻企鵝,因而得名。此外,手套、面罩、棉帽也是一個都不能少。每當作業開始,隊員都要一層層套上防寒衣物,把自己“武裝到牙齒”,作業結束後回到房間又要迅速脫下換上單衣,艙內艙外可謂兩個世界。

 “我閉上眼睛就是天黑”——24小時白晝的挑戰

  目前北半球正值夏季,考察隊進入北極圈後很快就遇到極晝的挑戰。24小時的白晝和隨時可能開始的作業使很多隊員難以保證正常的作息時間,飯點準時出現在食堂的隊員越來越少,船上經常可以看到作業間隙的隊員躺在用紙箱或椅子拼出的簡易床上酣然入睡。

  即便是可以保證正常作息時間的隊員也飽受極晝“折磨”。不管晚上幾點休息,外面始終陽光普照。雖然艙內配有遮光窗簾,但有時強烈的陽光還是會透過縫隙照亮整個房間。《天黑》成為船上最流行的歌曲,隊員在心裏唱着“我閉上眼睛就是天黑”,只希望自己能睡個好覺。

  “雪龍”號駛出北極圈後,黑夜才再度出現。天剛暗,依然處於高緯度地區的“雪龍”船便邂逅了北極難得一遇的極光,不少隊員興奮地到甲板上與極光合影留念。駛出北極圈,船上最大的變化就是到食堂吃早飯的人明顯多起來,隊員們的生活終於又有了規律。

  “東邊日出西邊霧”——猜不透的天氣

  考察途中,天氣始終陰晴不定,變化莫測。有時候艙內看到窗外一片晴天,端起相機跑到艙外卻發現“雪龍”號又一頭扎入濃霧之中。

  專家解釋説,北極地區氣溫較低,從北冰洋上升的暖濕氣流遇到高空的冷空氣後會凝結形成區域性濃霧,這就是“雪龍”號常常穿梭於濃霧之間的原因。在北極圈內作業期間,“雪龍”號幾乎終日被濃密的大霧籠罩。

  難以捉摸的大霧給“雪龍”號的行進和考察隊作業都造成一定困難。本次科考期間,考察隊要在預定海域回收2014年第六次北極科考時布放的一組潛標。用肉眼在寬闊的海面上確認潛標位置本就不易,回收浮標當天,海上還升起了陣陣濃霧。正當大家一籌莫展之際,海面突然雲開霧散,能見度大好,隊員趁着這個難得的機會完成回收潛標的作業任務。而沒等隊員們收拾完作業設備,“雪龍”號又再次陷入雲霧的重重包圍之中。隊員們開玩笑説,是“天公作美”才使這次任務得以順利完成。

  “眾裏尋他千百度”——難得一見的北極熊

  北極最具代表性的動物自然是北極熊。很多人在關於北極的紀錄片中看過這樣的場景:廣袤的冰原上有幾隻北極熊在不緊不慢地游蕩,旁邊是成群的海獅結伴嬉戲……而現實是,這樣的場景在北極地區難得一見,本次考察隊在作業途中只見到過兩隻獨自行動的北極熊。

  專家認為,考察隊與北極熊“情深緣淺”主要有三點原因:首先是北極地區整體海冰融化加劇,北極熊生存環境受到威脅,種群數量進一步下降;第二,考察隊作業緯度較高,附近區域生物數量少,特別是被北極熊當做食物的海豹、魚類等較少,北極熊自然也不會出沒;第三,“雪龍”號選擇的航道避開了冰蓋和大面積浮冰,而北極熊更有可能在這樣的區域生存。因此,“雪龍”號此行看不到成群的北極熊也在情理之中。(完)

【糾錯】 [責任編輯: 雷東瑞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6751292758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