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6問尼斯恐襲 恐怖分子為何駕車撞人群
2016-07-16 08:44:52 來源: 新京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當地時間7月14日22時,法國尼斯國慶日煙火匯演現場發生卡車衝撞人群事件,目前已導致至少84人死亡,還有200餘人受傷。恐怖襲擊為何發生在尼斯?這樣的襲擊究竟能否避免?從《查理周刊》總部遇襲到巴黎恐襲,再到尼斯恐襲,為何這些發生在法國的恐襲總是如此大規模,傷亡如此慘重?圍繞法國恐襲,有太多的疑問需要解開。

  1 恐襲為何此時選擇在尼斯?

  前法國外籍軍團陸軍下士,現法國一家安保公司的創始人傅晨介紹,現在正值休假季節,尼斯是夏天南法最熱門的旅游城市,巴黎人幾乎全體南下度假,而來自世界各地的富豪也都偏愛尼斯。尼斯機場停機坪一望無際的私人飛機,就是最好的證明。可以説,恐怖分子選擇旅游城市尼斯,還是為了製造轟動效應。

  此次發生襲擊的英國人漫步大道,長達5公里,是尼斯沿海最著名的街道,也是尼斯的標誌。14日是法國國慶日,尼斯十幾萬游客都聚集在英國人漫步大道慶祝國慶煙火,這樣大規模的人群聚集,為恐怖分子提供了襲擊目標。

  此外,尼斯郊區住着龐大的穆斯林人群。此次製造襲擊的兇手是突尼斯後裔,他們一般受教育程度不高,生活在社會最底層,或沒有工作,很容易被伊斯蘭國滲透,成為恐怖分子。

  2 恐怖分子為何駕車撞人群?

  傅晨曾多次參加過法國本土反恐巡邏及非洲反恐戰爭,他介紹,法國此前發生過多起穆斯林開車衝撞人群的事件,2014年聖誕節,在法國西部城市南特,一名極端穆斯林駕駛一輛白色小貨車衝進南特市中心的聖誕集市,導致一人死亡,9人受傷。此前,在法國城市第戎也發生過類似事件。

  傅晨分析認為,這是一起“獨狼式”恐怖襲擊,襲擊者製造這起襲擊事件是精心策劃,而不是隨機選擇的結果。選擇重型卡車是因為能製造更大規模的傷亡;襲擊者往往抱定必死信念,他們在車上裝滿彈藥和爆炸物,如果撞人造成的死傷程度不高,他們會開槍射擊或用手雷攻擊,甚至還會在車裏準備大量簡易爆炸物,在人群中引爆,從而製造更大傷亡。

  3 卡車上的武器從何而來?

  據報道,尼斯所在地區官員稱,在肇事卡車上發現了槍支和其他更重型的武器,包括手榴彈等。這些武器究竟從何而來?

  傅晨&&,恐怖分子的武器一般都是通過走私偷運的渠道獲得,一般來自意大利半島或馬賽,因距離北非較近,通過海運走私軍火不是難事;還有一個渠道,是通過東歐私運過來的。

  4 事發時法國警方表現如何?

  傅晨認為,事故發生時,現場警力相對充足,在卡車瘋狂衝撞人群時,警方及時開槍擊斃了司機,事故後幾十分鐘內,大批救援車輛人員,甚至救護直升機都趕到現場。

  然而,在面對這樣大規模人群聚集時,警方應更進一步加強戒備,應對現場設置多條封鎖警戒線,讓恐怖分子無法通過駕車接近人群。

  傅晨也&&,法國警方無法對所有潛在的恐怖分子進行全面監控。

  前法國情報部門DGSE的成員克勞德莫尼科特曾&&,目前歐洲約有6000個聖戰者,這&&實際該列為危險人物的人數應在1萬到2萬之間。監視一名可疑人物約需要至少25個情報人員,如果是積極活動的可疑分子則需要50人-80人之間;歐洲至少需投入12萬到50萬情報相關人員進行監視,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任務。

  5 恐襲分子如何選擇目標?

  尼斯恐襲發生後,法國警方確認,襲擊者是一名31歲的突尼斯裔法國人。儘管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尚未宣布對事件負責,但分析認為,這種“獨狼式”襲擊符合伊斯蘭國的特點。伊斯蘭國是否專門針對法國?他們究竟如何選擇襲擊目標?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研究員田文林&&,伊斯蘭國在選擇襲擊目標的時候,並不是針對特定的某個國家。近期,孟加拉國、土耳其,以及美國的奧蘭多都發生了恐怖襲擊。所以,襲擊不是單獨針對法國。但是法國在中東推行的錯誤的地區政策,確實加劇了中東地區的動蕩不安。而且,穆斯林人口占法國人口的10%,這些穆斯林移民很難融入主流社會,逐漸轉向極端主義,恐怖分子也借機混入其中。

  田文林認為,伊斯蘭國選擇襲擊的目標、襲擊的方式都不確定,但共同點是,針對的都是無辜平民,以濫殺無辜,製造大規模死傷為目標。而之所以選擇這個時間襲擊法國,是伊斯蘭國對近期多國圍剿的瘋狂報復。

  6 法國為何總是“很受傷”?

  這是法國在不到19個月內,遭受的第三次大型恐怖襲擊,法國已成為國際恐怖主義青睞的打擊目標,不僅如此,歐盟總部駐地布魯塞爾也面臨同樣威脅。

  相比頭號目標美國,歐洲只是恐怖分子打擊的第二目標,但為何每次恐襲傷亡如此慘重?在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反恐中心主任李偉看來,不僅是法國,歐洲近年來之所以總發生大規模人員傷亡恐襲,主要是三方面原因——反恐能力弱、投入比較少、防範措施比較弱。

  反恐情報收集能力薄弱。以法國為例,李偉稱,有報告指出法國在反恐情報收集上“全面失敗”。情報能力不強使其防範恐怖襲擊缺乏最關鍵環節,這就是法國為何在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下仍能遭遇大規模傷亡恐襲,沒有反恐情報前期預警和防範發現能力,再多其他反恐措施也只能是疲於應對、防不勝防狀態。

  恐怖分子無孔不入,無固定作案模式也給反恐帶來難題。此次法國歐洲盃期間,有報道稱,極端組織可能發動恐襲,在法國國家安全機構高度戒備下,歐洲盃相安無事,但恐怖分子卻在歐洲盃結束不久就讓法國政府再次措手不及。

  法國反恐投入遠遜美國。歐洲盃安保是固定目標固定地點的反恐防範措施,因此相對較容易,歐洲主要防範比賽場地和運動員駐地。李偉指出,相比之下,日常反恐難度較高,特別是情報收集上,要在發動襲擊之前發現蛛絲馬跡,這個重要反恐能力牽涉到人力和技術等多方面內容,歐洲國家在這方面投入明顯不如美國。

  李偉説,法國雖面臨如此嚴峻恐襲威脅,但每年反恐投入才六七億美元,而美國投入470多億美元,美國9·11後在全球和本土反恐情報蒐集能力都很強。沒投入就沒産出,相比之下,法國反恐情報能力與美國相差甚遠,美國挫敗的未遂恐襲遠超法國,法國挫敗恐襲次數少,發生頻率必然高。

  恐襲令歐洲國家總是很受傷還因其制約因素多,阻礙防範措施升級。李偉解釋,雖然棱鏡門被曝光,但出於反恐考慮,美國民眾的反對聲浪不那麼強烈。相比之下,歐洲國家要通過反恐措施都難度很大,例如,保留航班人員信息的政策也無法通過。一些國家的空港和其他公共交通設施場所安保措施都不強。

  法國防範措施不週全。在歐洲國家政府反恐存在重大缺陷的同時,恐怖分子卻在不斷升級和變換襲擊手段,本土極端分子發動“獨狼式”襲擊讓法國等歐洲國家政府疲於應付,此次襲擊嫌犯被指是突尼斯後裔穆斯林。

  本次襲擊是用卡車衝撞,這在以前尚無先例。李偉解釋,此次襲擊手段暴露出兩個問題。首先是恐怖分子策劃能力加強,通過對政府反恐防範措施觀察選擇更有針對性的襲擊工具,相比用大量炸藥,卡車這個作案工具容易獲得且不會引起安全部門懷疑。其次,法國安全防護措施考慮不週全,當天放煙火肯定也加強戒備,但嫌犯用卡車衝撞讓現場安保人員防不勝防,應對不力。

  新京報記者 顏穎顓 王曉楓實習生 田實

點擊查看專題
點擊查看專題

 

+1
【糾錯】 責任編輯: 李小雨
新聞評論
加載更多
濟南:大熊貓園內散步盡享美好春天
濟南:大熊貓園內散步盡享美好春天
長興花香浮動 正是踏青好時節
長興花香浮動 正是踏青好時節
雨後西湖晴歸來
雨後西湖晴歸來
新疆塔裏木:棉花播種忙
新疆塔裏木:棉花播種忙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6061291511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