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一致地,法國媒體都用“恐怖”(L’horreur)作為報紙的頭版標題,配圖是一輛佈滿彈孔和撞擊痕跡的白色卡車。
7月14日,法國國慶日的晚上,這輛載重19噸的卡車,以Z字形路線瘋狂軋過英國人漫步大道。
這是法國南部城市尼斯最著名的道路,一側連接着沙灘。當晚,數以萬計的游客和尼斯人聚集在沙灘邊,觀賞國慶日的煙火表演。
22時40分,這輛白色卡車的突然出現,讓美麗的大道變成了一條死亡之路。
卡車在人群中加速行駛,一路衝撞碾軋。尖叫聲、哭喊聲、撞擊聲、槍聲代替了節日歡呼、慶祝的聲音。
這晚,尼斯共有84人遇難,另有200餘人受傷。
“與死亡擦肩”
中國游客唐璐坐在英國人漫步大道一家米其林餐廳,正享用一頓正宗的法餐,窗外閃爍着煙火。
她腳下的土地,位於地中海北岸,法蘭西東南角。這座叫尼斯的小城,擁有安靜的老城與碎石海灘。每年7月14日國慶日,城內都會有盛大的音樂會和煙火秀,聚集着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唐璐和丈夫當天傍晚才到尼斯,放下行李,直接去看閱兵巡演。她介紹,表演非常“接地氣”,現場有氣墊船、皮划艇、油罐車,一個穿白裙子的小女孩在閱兵隊伍旁邊跳舞。“讓我感覺到法國人崇尚的浪漫和自由。”
22時,煙火表演正式開始。三小時的法餐,唐璐的丈夫有些按捺不住了,她答應吃完最後一道甜品就出去看煙火。
22時40分,煙火已經落幕,最後的甜點才剛剛上來。
突然,唐璐隔着窗戶看到,街上的人群開始瘋跑,空氣中有淡淡的煙火味。“所有人都瘋了一樣朝一個方向跑,跟美國災難片一樣。”
留學生余熠是逃亡人群中的一個。幾天前,她專程為這場煙火秀而來。拍下煙火綻放的一剎那,她還跟身邊人開玩笑説,如果發朋友圈的話,要配上“我的心願是世界和平”。
她覺得這樣有點矯情,最終給這張照片配了一面三色旗。
她看到,靠海一側,密密麻麻站滿了人。此時,她身後100米的位置,人群開始騷動,緊接着呈輻射狀,驚叫着四散奔逃。
許多人不住地詢問:“怎麼了”(excuse me),但沒有人回答。
所有人都在跑。
在混亂的人群中,余熠不知道發生了什麼。聽到槍聲後,她以為自己遇上了槍擊事件。
唐璐隔着窗戶目擊了這場大逃亡。她有些後怕,“真的是和死亡擦肩而過,就在一門之隔,如果不是法國菜上得巨慢,我們早就出去了。”
“恐襲、暴亂、逃命”
逃亡的路上,游客用不同的語言呼喊,救護車一輛輛呼嘯而過,場面混亂。
中國深圳的鄭曉(化名)原本想跑回酒店,途中一家比薩店老闆招呼,她便躲了進去。
鄭曉回憶,剛進去時,比薩店只有不到10個人,很快,越來越多的人涌入,連衞生間和儲物間都擠滿了。
唐璐看到有人想跑出餐廳逃命,不過餐廳工作人員把所有人叫住——“Stay here”,人們只好待在餐廳。
一會兒,更多的人跑了進來,身上帶着血、衣冠不整、沒有鞋。
有人問,發生了什麼?
他們嚇得只蹦出幾個字:恐怖襲擊、暴亂、逃命。
“我有點心慌,感到心臟跳得很快”,唐璐説,她從幾個不同的人口中得知了事件經過:在距離一百米不到的地方,一輛卡車衝撞、碾軋人群。
事發時,《尼斯晨報》的記者Damien Allemand先是聽到響聲和人們的尖叫。“我還以為是什麼人點燃了煙火。”
幾秒鐘之後,他看到一輛巨大的白色卡車從身前幾米處駛過去,飛速地撞向人最多的地方。
當地人Pierre Roux從公寓目擊了全過程。他起初以為這輛卡車只是失去了控制。但他很快發現,車燈沒有打開,也沒有鳴喇叭警示。“在行車路線上的人,幾乎沒有機會逃生。”
一位目擊者稱,白色卡車開始開得很慢,車後有輛摩托車在追趕,摩托車主試圖打開卡車司機一側的門,但摔了下去被卡車軋過。這時卡車司機開始加速——目測有50千米/小時的速度,並以Z字形行進——為了撞到更多在道路兩側奔逃的人們。約15到20秒後,槍聲響起。
“人們像被擊中的保齡球瓶一樣一片片倒下,那慘叫聲我永遠都不會忘記。” Damien説。
由於過度緊張,他僵在原地無法動彈。他的身後,英國人漫步大道上躺着數十具屍體,“到處都是死亡”。
卡車駛遠後,人群開始給傷者送水,給那些沒有希望存活的人蓋上毛巾。Damien想去幫忙,想去做些什麼,但他還是僵在原地,無法動彈。“我只能聽到人們的哭喊,這個夜晚太恐怖了。”
為尼斯開門
在人們四散奔逃時,社交媒體上再次出現了一場“#PorteOuverteNice”(法語:為尼斯開門)運動:公眾在網上貼出住址,庇護那些尚未逃離危險的人。各處餐廳、旅店已成為治療傷者的醫院和暫時的避難所。
這場運動發起於去年11月巴黎恐怖襲擊,當時球場、劇院、街頭槍聲依次響起,153人喪生。
發起人Sylvain Lapoix是巴黎的一名記者,他在Twitter上説:“為需要的人打開大門,標記您的地理位置,加上#為尼斯開門,列出安全的地方吧。”
事實上,法國的緊急狀態是從巴黎遭遇恐怖襲擊後開始的。剛舉辦過歐洲盃,在尼斯襲擊開始前幾個小時,法國剛宣布要在7月底取消緊急狀態。而現在,這個期限又延長了三個月。
在這場“尼斯史上最慘烈的悲劇中”,巴黎市長Anne Hidalgo代表全體巴黎人支持尼斯:“我們的城市是團結的。”
法國總統奧朗德在當晚的電視講話中説:“我們無法否認這是一場恐怖襲擊,將採取一切我們能做的,去對抗恐怖主義。”
去年2月4日,“伊斯蘭國”公布一段視頻,揚言要對法國發起新的恐怖襲擊。“殺死更多的法國人”。
從《查理周刊》總部發生槍擊,到這次恐襲,一年半內,法國共遭遇了6次恐襲。其中,《查理周刊》的恐怖襲擊、11月13日的巴黎系列恐怖襲擊,伊斯蘭國均宣稱對襲擊負責。目前,尚沒有組織為尼斯恐襲負責,但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的一些擁護者在社交網絡歡呼勝利。
回家
當埃及人Nader Shafei看到卡車衝向人群,還撞到多人時,他跑到車前,向司機招手並高喊:“停車,車下有個小女孩”。
他起初覺得只是一場事故。“然後我看到他掏出一支洛洛克手槍,意識到情況不對。”
這時,警察開始朝卡車司機開槍,街上每個人都開始跑。
卡車司機駕車在英國人漫步大道上行駛了2公里後,被擊斃。這輛用於襲擊的白色卡車是租來的,警方在車上發現一些武器,包括無效的手榴彈和幾支假槍。
“我在中東習慣了這種場面,但從未距現場如此之近。”Shafei告訴朋友:“我們不能為逃避中東的恐怖襲擊跑到歐洲了。中東發生的,現在在任何地方都可能發生。”
周五上午,從公寓目擊了全過程的Pierre Roux走出公寓,在一個無人認領的屍體旁點了支蠟燭。在他對着屍體祈禱的時候,警察正實施戒嚴。
警戒線外,許多人拿着行李準備趕赴機場。
唐璐回到賓館後,幾乎一夜無眠,她開始搶去巴黎的火車票。昨天下午兩時,她和丈夫離開尼斯,並買了回家的機票。
鄭曉已在歐洲定居四年,也對法國治安早有心理準備,但仍覺得後怕。昨晚,她搭飛機前往布達佩斯。“如果不是親身經歷,很難體會到那種大規模的恐慌。”
余熠逃亡到朋友家待了一夜。第二天15日早上7時30分,尼斯的街道恢復了平靜,她拿出手機拍了張街景。
“挺好的地方,陽光沙灘。”余熠有些低落,她準備收拾行李,回到巴黎。記者 唐愛琳 楊靜茹 程媛媛 王煜 實習生 宋佳 付子洋 蔣鵬峰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