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産音樂劇《蝶》衝刺文華獎
中國名牌雜誌社   2010-September-25  來源: 東莞日報

 昨晚,莞産音樂劇《蝶》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演出,代表廣東參評“九藝節”文華獎  特派廣州記者 程永強 攝

昨晚,莞産音樂劇《蝶》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演出,代表廣東參評“九藝節”文華獎 特派廣州記者 程永強 攝

 

開演前觀眾在《蝶》宣傳畫前拍照留念 特派廣州記者 程永強 攝

 

  “流浪詩人有自己的歌喉,在火紅的黎明,在溫柔的黃昏,在夜的面前從不沉默。”昨晚(23日),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世紀大會堂彩蝶飛舞,近千隻真蝴蝶被放飛,讓現場觀眾驚艷不已。莞産音樂劇《蝶》在“九藝節”廣州主會場拉開演出序幕,接受“九藝節”文華獎評委和觀眾的現場檢閱。

  廣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朱小丹,省文化廳副廳長景李虎,東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道平,副市長嚴小康現場觀看了演出。

  今晚(24日),《蝶》將在世紀大會堂再演一場。結束在廣州的演出後,《蝶》將到惠州演出兩場。6月上旬,《蝶》還將回東莞演出。

  記者昨晚在現場看到,容納2500餘人的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世紀大會堂火爆滿座。中青年觀眾不在少數,還有一些家長帶着自己的孩子前來觀看。《蝶》用浪漫的情懷和深邃的內涵征服了現場觀眾,現場不時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作為角逐“九藝節”文華獎的劇目之一,《蝶》以優美動聽的唱段、鋪排緊湊的劇情、鮮明的人物個性和演員的精彩表演,讓現場觀眾大呼過癮。“我對服裝、舞美的印象特別深刻,感覺特別浪漫、另類,大大超過了想象。”昨晚,一位廣州觀眾中場休息時仍沉浸在劇情中。

  《蝶》同時吸引了參加“九藝節”的全國各地藝術界人士。廣西戲劇家協會主席常劍鈞接受記者採訪時&&,此次他共欣賞了至少8&參演“九藝節”的劇目,而《蝶》劇無疑在中國舞&劇中佔據一席之地。“和我看過的其他劇目相比,《蝶》很有世界眼光,和世界音樂劇接軌,這和中國目前很多舞&劇走民族化的道路是不同的,雖然《蝶》也具有中國元素。”

  據了解,《蝶》受到了觀眾的熱捧,門票早在開演前就已售罄,可謂一票難求,其中絕大部分為觀眾購票。“在大會堂上演了8&劇目,《蝶》可以説是票房最火爆的一場。今晚是百分百滿座。”白雲國際會議中心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評價

  《蝶》劇包含多個“第一”

  “這是第一部中國原創的、具有國際水準的音樂劇,第一部國際權威專家介入的中國音樂劇,第一部走出國門、進行全球巡演的中國音樂劇,第一部在國際上獲得大獎的中國音樂劇……”國內一家主流媒體曾這樣描述《蝶》的多個“第一”。

  今年3月,經過6次改版的《蝶》劇作為中國松雷·蝶之舞東莞音樂劇團的作品,再次在北京保利劇院演出。此後,捷報頻傳。除獲得文華獎參評資格外,它還代表廣東參加“九藝節”展演,並受邀為上海世博會閉幕式演出。還將作為國家文化部“中國演出季”重點品牌項目亮相意大利中國文化年,並於歐洲各國進行巡演。

  《蝶》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它有非常雄厚的創作班底,不僅有李盾、三寶、關山、苗培如這樣的國內頂尖創作高手,更集結了6個國家頂級的藝術編導,包括音樂劇《巴黎聖母院》的原班創作人馬。

  《蝶》的主題是大愛:為愛犧牲和對愛的執著與堅持。浪花兒深愛着梁山伯,一味地為他犧牲自己卻從未索取過什麼。當她明白梁祝間執著的愛情後,依然撲火焚身,成全了梁祝,也成就了自己化蝶的夢想。

  專家聲音

  潘震宙(文化部原副部長、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常務副會長):音樂劇《蝶》是一部起點非常高的作品,其中包含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很有藝術價值,超乎想象。

  盛中國(著名小提琴演奏家):《蝶》的成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音樂界的一件大事。這是我看過的中國音樂劇裏最優秀的,而且是可以拿到國際上去媲美的音樂劇。這樣的作品是凸顯國際水準的作品。

  譚盾(著名作曲家):我覺得《蝶》的創作非常好,我很感動,有幾段讓我特別感動。三寶先生的創意很了不起,音樂非常乾淨但又非常有效果。

  鄭洪國(韓國世宗文化會館代表理事):中國剛開始音樂劇的嘗試,但《蝶》使中國的音樂劇水準一下子前進了十年。它的內容很“中國”,同時,它的音樂、舞蹈、演員、燈光都是世界級的。

  推廣經驗

  合作模式助《蝶》“飛翔”

  音樂劇《蝶》製作人、總導演李盾接受採訪時&&,從2007年到現在,《蝶》已經走過了一段歷史,能夠參評文華獎非常幸運,“《蝶》一路走來,與其合作模式有關係,也與我們對市場的分析、訴求有關”。

  該合作模式被譽為藝術作品創作的“東莞模式”,採取“政府扶持、項目辦團、院團合一、基地整合、企業投入、院線運作”的國際通行、國內創新的模式。

  在《蝶》之前,中國的大型舞&劇多由政府埋單。而《蝶》劇以市場為導向,東莞整合了幾方面的資源,包括民營企業松雷集團投入6000多萬元完成劇本和音樂,招聘人員組成演出團隊;利用東莞玉蘭大劇院的場地等資源,進行排演、合成和包裝,確保了製作的高水準和鮮活的市場生命力。

  在《蝶》製作過程中,東莞讓《蝶》劇組在玉蘭大劇院免費排演三個半月,並投入了180多萬元,對演職人員的後勤食宿進行補貼,成為出品單位之一,讓這部音樂劇打上了東莞的標記。

  “我們要關注《蝶》本身的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更要關注《蝶》的生産和運作模式。我把這種模式概括為工業與藝術融合的優勢。”廣東省文化廳副廳長景李虎説。

  觀眾熱捧

  香港觀眾組團到廣州捧《蝶》

  自2007年在東莞破繭以來,《蝶》劇先後在北京、上海、深圳、哈爾濱等城市舉辦了150多場商業演出。

  一直走市場化道路的《蝶》,在此次參評文華獎的65&劇目中顯得與眾不同。景李虎認為,《蝶》的優勢在於“從一出世,就是走市場道路的,重視觀眾的”。

  此次在白雲國際會議中心上演的《蝶》,受到了觀眾的熱捧,正印證了這一點。據了解,有100多位香港觀眾自發組團到廣州來觀《蝶》,因為“在香港巡演時沒看過癮”。

  天津大港文化館館長助理祁建這兩天正在東莞參加“群星獎”音樂決賽。提起音樂劇《蝶》,她&&出了濃厚的興趣:“之前就在報紙上看到過《蝶》的介紹,覺得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作品。”她還説,在此次參評文華獎的65&劇目中,她最想看的就是《蝶》和即將在玉蘭大劇院上演的歌劇《霸王別姬》。

  “《蝶》劇門票場場都賣掉了。音樂劇的魅力越來越體現出來了。這一路走來,我的收穫和自信,就是看過的觀眾真正喜歡《蝶》。”李盾説,他對《蝶》在文華獎上取得好成績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