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緻的白米砌茶壺常常出現在望牛墩七夕貢案上。

資料圖片
來自望牛墩的5件乞巧藝術品將作為展品在上海世博會“廣東周”亮相。距離首屆中國(東莞·望牛墩)七夕風情文化節啟動還剩半個多月,繼成功通過“中國乞巧文化之鄉”的申報評審之後,望牛墩七夕文化又傳喜訊。
乞巧藝術品要精細更要想象力
記者昨日(25日)從望牛墩鎮獲悉,該鎮七夕貢案中的5件藝術品被選為上海世博會“廣東周”展品。據悉,這5件藝術品分別為用米粒砌成的水壺、牛,用各種生活常見材料製作的孔雀、香蕉和鮮花。
據介紹,以“嶺南明珠”為主題的上海世博會“廣東周”將於7月28日至8月1日舉行。上海世博會“廣東周”的展品都是選自嶺南文化發展歷程中積澱下來的文化精品。除了望牛墩乞巧藝術品外,廣東的醒獅、醉龍、粵劇等極富地域色彩的民間藝術瑰寶也將在上海世博會“廣東周”上亮相。
望牛墩乞巧藝術品為何能與醒獅、粵劇等廣東文化“象徵”同&展示?據悉,望牛墩鎮自五代以來民間就有過七夕節“做貢案賽巧”的傳統習俗,乞巧風俗歷史悠久。望牛墩的“七夕貢案”布景獨具匠心,素來以精巧的製作工藝和豐富的想象力著稱。“七夕貢案”融匯了雕刻、刺繡、繪畫、手工製作等傳統民間藝術手法,具有較強的觀賞性和藝術性。此外,望牛墩七夕貢案的製作、布展主題鮮明,表現內容有強烈的民俗風情,貢案的原材料全部來自生活廢舊物品或農作物品,通過純手工的製作完成。據了解,因為望牛墩“七夕貢案”需要慢工出細活,近10人製作一台完整精巧的“七夕貢案”,所費時間少則半月,多則數月。
欲奪“山花”需勝150位“對手”
“望牛墩七夕貢案講究真真假假”。望牛墩七夕藝人黃文正從60年代開始便參與乞巧節貢案製作,是望牛墩鎮乞巧節七夕貢案製作傳承人,擅長於人物雕塑以及貢案擺設主題策劃。
目前,黃文正及望牛墩其他貢案藝人們正着力製作七夕貢案,準備衝刺“山花獎”。然而想要取得“山花獎”這個被稱為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的獎項並不容易。據悉,目前已有新疆、西藏、廣西、甘肅、雲南、江西、湖南、河北等及廣東省共30多個自治區、省、市代表隊加入山花獎的爭奪。據最新統計數據,望牛墩貢案將與近150個競爭對手同&競技角逐“山花獎”。
七夕風情文化節組委會有關負責人&&,對於衝刺山花獎,望牛墩感到壓力也有信心。在黃文正看來,望牛墩七夕貢案在繼承傳統文化精粹的基礎上,近年來發展很快,尤其是形象場景的打造和聲光電技術的應用,讓望牛墩七夕貢案越來越能“以假亂真”,越來越具觀賞性。(記者 盧真偉 實習生 梁天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