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概況
中國名牌雜誌社   2010-September-25  來源:

    東莞是廣東歷史文化名城。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建郡,是嶺南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中國近代史的開篇地和改革開放的先行地。中外聞名的虎門銷煙就發生在東莞,全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在東莞誕生,民族英雄袁崇煥、抗日名將蔣光鼐、著名畫家鄧白、舉重冠軍陳鏡開等都是東莞籍人,著名的嶺南畫派也發端於東莞可園。



  東莞1985年撤縣建市,1988年升格為地級市,現轄28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386個村委會、205個居委會。全市總面積2465平方公里,截至2008年底,常住人口694.98萬人,其中本地戶籍人口174.87萬人,外來常住人口520.11萬人。另有海外華僑20多萬人、港澳同胞70多萬人。全市現有黨員95836人,黨的基層組織5410個,其中黨委87個,總支部310個,支部5013個。東莞歷史源遠流長。據歷史記載:新石器時代,其境內東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20世紀的夏代,東莞屬南交址。春秋戰國時,東莞屬"百粵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東莞屬南海郡番禺縣地。東漢順帝時,分番禺立增城,東莞屬增城。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東官郡。進入晉代,廢東官郡,東莞分屬番禺、增城。

  東晉鹹和六年(公元331年),東莞立縣,名為寶安。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改名為東莞。以東莞作縣名由此始,相傳因境內盛産水草(莞草)而得名。東莞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50多年前,林則徐在東莞虎門銷煙,寫下中國近代史的光輝篇章,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篇之地。抗日戰爭時期,這裡是東江人民抗日根據地,萬千東莞兒女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而英勇戰鬥,浴血捐軀。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使東莞成為南粵歷史文化名城。



  解放初期,東莞屬東江行政區管轄。1952年,又屬粵中行政區。1956年,屬惠陽專區。 1985年,東莞經國務院批准列為珠江三角洲經濟開發區,同年9月撤縣建市;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直屬廣東省轄。



  東莞屬珠江、東江沖積平原,土地肥沃,有豐富的土地、森林資源。東莞瀕臨南海,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這裡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3.3攝氏度,年均降水量2042.6毫米。地勢自東往西傾斜,大部分為丘陵&地和沖積平原,依山傍海,海岸線115.98公里(含內航道);既宜於發展糧食生産,又有利於發展經濟作物。東莞是我國傳統的農業高産區盛産水稻、及香蕉、荔枝、龍眼、菠蘿、橙、柑、桔等嶺南佳果,水産資源也十分豐富。


  改革開放以來,東莞的發展歷程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


  1978—1984年,為起步階段。我們大力發展商品農業,同時以“三來一補”為切入點發展外向型經濟。



  1984—1994年,為騰飛階段。我們大力推進農村工業化和城鄉一體化,大規模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外來投資大幅增加,經濟總量連續躍上幾個&階。


  1994—2000年,為提升階段。我們大力促進經濟從數量型向數量型與質量效益型相結合轉變,從勞動密集型向勞動密集與資金技術密集型相結合轉變,以IT産業為代表的現代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産業迅猛發展,民營經濟在與外資企業的協作配套中逐步成長。



  2001年以來,為轉型階段。我們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大力創新發展模式、創新發展環境、創新發展能力,加快推進經濟社會雙轉型,努力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2009年,全市生産總值3760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5.3%,人均生産總值56500元,增長10%。來源於東莞的財政收入628億元,增長4.5%,其中市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31億元,增長10.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45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3061元,分別增長9.1%和6%。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5095億元,比年初增長14.3%。三大産業比例由上年底的0.3:52.8:46.9調整為0.3:47.8:51.9。東莞先後榮獲全國文明城市、中國最佳魅力城市、中國最具經濟活力城市、中國製造業名城、中國優秀創新型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衞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中國城市科學發展綜合評價地級及以上城市第二名、國際花園城市、廣東省教育強市、廣東省林業生態市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