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新華社北京11月16日電 一種理論認為,約66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等物種大滅絕。日本一項新研究發現,這可能是個小概率事件,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的位置,使恐龍等動物“很不走運”地滅絕了。
有研究曾顯示,小行星撞擊地球後,會造成大量煙塵進入大氣平流層,遮天蔽日。美國一項研究就曾估算出,當時進入大氣層的煙塵阻擋了超過99%的陽光到達地球表面,讓地球陷入近兩年的黑暗。
日本東北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此次通過他們建立的“全球氣候模型”,重點研究了這些煙塵擋住陽光後造成的溫度變化。結果發現,當時的煙塵可能使陸地氣溫降低了13到17攝氏度,而氣候的驟變可能是恐龍滅絕的重要原因。
進一步研究發現,當時小行星撞擊的區域恰好位于地層有機物含量豐富的富烴區,高含量的有機物受熱後産生更多煙塵。他們通過模型估算,如果撞擊區域在有機物不那麼豐富的其他區域,産生的煙塵量可能不足以導致如此大幅的降溫,進而造成物種大滅絕。
研究人員説,由于地球表面富烴區僅佔約13%,所以恐龍等生物的突然滅絕“很不走運”。他們下一步將研究大型火山爆發等對氣候的影響,以更好地了解類似事件與生物滅絕之間的聯係。
新聞評論

加載更多
-
人工智能助力“雙十一”,你感受到了嗎?
2017-11-16 08:38:03
-
食品安全誰來管?“代辦入駐”外賣平臺成生意
2017-11-15 13:38:09
-
周其仁:哪裏崇拜“腦子”,哪裏就有創新
2017-11-16 08:33:50
-
金穩會"上線" 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它起什麼作用
2017-11-16 08:33:50
-
共享單車退費難:巨額押金去哪了?
2017-11-15 13:38:09
熱帖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