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國智庫是中國科協打造的高端科普智庫,依託中國科普研究所團結匯聚了一批熱心科普事業的各領域高水平專家,聚焦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不斷深化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促進跨界交流,推動融合發展,集智匯力,建言獻策,服務新時代科普事業高質量發展。今天我們推出對科普中國智庫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院長、哲學系科技哲學教研室主任周程教授的採訪,介紹如何通過科普更好地營造科學理性的社會氛圍。
精彩觀點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提出,營造科學理性、文明和諧的社會氛圍。如何營造這種社會氛圍?
我們首先要理解科學文化和科學精神。
在開展科學研究的過程中,科學家群體共同構成了科學共同體,科學共同體的行為觀念等逐漸形成了科學文化,其中科學家們求真、創新、敢於質疑等精神品質形成了科學精神。科學文化從科學共同體內部擴散至整個社會,在社會範圍傳播科學、弘揚理性。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培育創新文化,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優良學風,營造創新氛圍。我認為加快營造科學理性、文明和諧的社會氛圍是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和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途徑,當下應進一步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強化全社會科普責任,發揮科學普及對營造良好社會氛圍的引領作用。
營造科學理性的社會氛圍,一個重要抓手在於學校科學教育,另一方面在於校外的科學傳播,即科學普及。
近年來,我國的科學教育開展已經取得了很大進步與成效,在教學過程中融入了科學內容,為公眾科學素質提高做出了極大貢獻。但同時教育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應該看到當下的分科模式可能造成青少年科學知識匱乏,科學精神弘揚缺乏深厚土壤,以及科學思維不能得到全方位鍛煉。
在社會層面,科學普及是傳播科學知識和信息的重要途徑,受眾能夠自主獲取需要的科學知識與信息。但在信息接收過程中要尤其注重對信息真實和科學與否的甄別。尤其在互聯網時代下,信息龐雜無序且摻雜一些虛假內容和不良引導,科普還應用於匡正謬誤,給予大眾正確引導。
在營造科學理性的社會氛圍的過程中,應重點發揮哪些人群的引領作用?
應重點提升公務員人群的科學決策水平以及媒體從業人員的專業化水平。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提出,實施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對公務員人群要加強培訓力度,大力提升其科學素質,從而幫助其更好提高科學決策能力,樹立科學執政理念。
媒體要發揮科普主力軍的作用。應大力提升媒體從業人員科學素質及專業化水平,創新科普作品傳播形式,實現科普內容多渠道全媒體傳播,在保證科學性和真實性的前提下通俗易懂地講好科普這篇“大文章”。還應引導主流媒體加大科技宣傳力度,擴大人群覆蓋率與傳播效果。
您認為從高校內和校外兩個層面如何進一步提升科學教育水平,服務於營造科學理性的社會氛圍?
積極發動熱心科普、專業化水平高的專家參與到科普活動中,進一步壯大科普人才隊伍。
高校在開展科學教育過程中,應努力填補基礎教育階段科學教育開展的不足;在社會層面應加強科普活動的開展和科學信息的傳播,並注重科學信息的正確引導,從而為營造科學理性的社會氛圍創造創作更多客觀條件。
高校應通過開設一些文理交叉的通識類課程去彌補科學知識鴻溝,在文理學科間架起橋梁,這對於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人文情懷以及科學素養都有很大幫助。
社會面的科普活動應注重信源的可靠性,避免商業利益的過度摻雜;同時應保證信息的權威性、有序性以及科學性,基於受眾的認知水平進行通俗易懂的創作加工,並積極發動熱心科普、專業化水平高的專家參與到科普活動中,進一步壯大科普人才隊伍。
提升科普能力離不開科學決策,而科學決策需要科普智庫發揮輔助和支撐作用。
科普中國智庫匯集了一批科學家來關注和研究我國科普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應充分發揮專家和&&優勢,進一步強化自身對科普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言獻策作用。這需要團結更多高水平的專家和更具經驗的科普工作者,如此才能做出更高質量的研究,並在此基礎上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議。
與此同時,科普中國智庫應給予科普專家更多支持,助力其從事和深化科普理論與實踐研究。我認為需要樹立“小核心大外圍”的理念,“小核心”即把各領域的專家凝聚起來,成為智庫的“智慧核心”,集眾智為科普事業發展添磚加瓦、建言獻策;“大外圍”即博採眾長,充分發揮每個專家資源的專業領域特長,推動科普全面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結合各領域發展需求不斷豐富科普工作的內涵,並通過發揮科普效能進一步助力各個行業和領域發展。
如何理解公眾科學素質建設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過程中的作用?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這一偉大目標的基礎是國民素質的全面提高,科學素質是其中的關鍵素質之一。
科技創新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我們説科技是第一生産力,如果大眾缺乏科學意識,我國科技創新的步伐會受到限制,産業進步也將缺少基礎和源頭。
營造科技創新的濃厚氛圍和良好生態離不開公眾科學素質的廣泛提升,因此我們要大力推動科普事業發展,營造科學理性、文明和諧的社會氛圍,為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進步不斷提供人才支撐。
科技發展要靠市場和政府兩“腿”並行。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黨對科技事業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各自作用,為深入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前提及保障。
一方面,科技發展的最終落點在人,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需要充分發揮市場的引導性作用。市場的主體之一是企業,所以要為企業創造更多更好的條件,讓在科技創新方面有貢獻的企業能夠得到更多回報。
另一方面,從我個人的觀點出發,我認為從歐洲發展與進步的歷史中可知,歐洲由中世紀前文明程度相對落後,到近代率先開啟工業革命,科技、經濟與文化發展領跑世界,這離不開歐洲各國政府對於科技的高度重視,及對科技發展投入的支持。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環境錯綜複雜。在此背景下,應重視國際科學交流和科普合作,其中民間的科學交流與&&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們應重視科普組織的建設,發揮中國科協的引領作用,鼓勵成立更多民間的科普協會,並同具體的行業領域結合起來。民間科普協會應服務於推進我國科普事業進一步發展,同時加強與國際科普機構的深入合作,打破外界對我國科技發展與交流的限制,這是接下來的重點工作方向。
我認為要在科普國際交流的過程中把我國科技進步的一面講好,同時要把中國人對科學的認識及科技發展理念講好。
當前國際科學交流中我們的內容和主題設定還較為單一,我們還需要把我國科技進步的一面進一步展示好,這是對外科學傳播的重中之重。要向外界展示好我國科技進步迅速,産業發展興旺,市場環境優渥的嶄新面貌。
科普國際化發展還有助於提升我國國際影響力,在講好中國故事的過程中進一步提升對我國科技文化乃至中國文明的正確認知。
中國科協成立科普中國智庫可以説適逢其時,科普中國智庫在聚焦國內科普縱深發展的同時,還應圍繞對外科技傳播進一步做出貢獻。
推動科技創新與産業進步需要進一步夯實人才基礎,這對科普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當前我們已具備科普高質量發展的基本條件,科普中國智庫應推動科普事業更上一層&階,重點圍繞以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要在國內持續推動科普高質量發展,提高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二是要推動我國科普事業走向國際,開展更大範圍、更高水平、更加緊密的科學素質國際交流;三是要在對外傳播中講好展現好我國形象,闡釋好我國的科技發展理念與科技進步成果,這是講好中國故事、提升中國軟實力的重要工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