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好記者講好故事】劉瀟:鏡頭下的天使
2017-11-06 08:20:03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2015年5月,劉瀟在陜西旬邑採訪。

  我的微信封面照片,是一個藏族小女孩的肖像。四年來,這個封面從未換過。

  這張照片是2013723日我在甘肅岷縣地震災後安置點拍攝到的,小女孩的家中受災,和爺爺奶奶弟弟妹妹一起住在帳篷裏,幾個小孩子每天穿著尺寸不合適的破布鞋或者直接光著腳丫子跑來跑去。在拍完照片的當天,我在山下的鎮子上給幾個孩子買鞋,因為不知道孩子的鞋碼,只能給鞋店老板大致描述幾個孩子的年紀。老板問我給誰買,怎麼都不知道孩子的鞋碼。當我説完幾個孩子的情況,女老板突然轉過身去,我看到她用手擦了擦眼睛,之後她轉過身説:“謝謝你,我們是這個地方的人,我們都不知道山上的娃沒有鞋穿,我們都沒有去山上看一下,這個鞋你拿著,錢我不能收你的,這幾天我們就拿些鞋,去山上給娃們。”我當時聽完她的話,眼淚瞬間就下來了。

  這其實是一件非常非常小的事,但是,我看到了人們身上的善意和溫暖。

  工作七年來,我拍過天安門廣場的閱兵、拍過重大災難現場、拍過外國元首訪華、拍過重大工程的建設。富貴與貧窮、繁華與落寞、笑與淚、生與死,都曾進入我的鏡頭。但是我最願意去講的,還是那些鏡頭裏的小天使們。

  2010年我剛參加工作,第一次接觸到特殊兒童群體,了解到“自閉症”、“唐寶寶”等名詞。在頭一次走進特殊教育機構租來的教室時,耳邊時不時會突然冒出一聲或者一連串的尖叫、吵嚷,部分孩子古怪的行為會讓來訪的人手足無措。我拍攝過耐心陪伴這些特殊兒童的老師、拍攝過放棄高收入工作全職陪伴患病孩子的母親、也拍攝過為了給孩子治病最終自己成為特教機構創始人的家長們。與特殊兒童有關的每一個角色,沒有一個是輕松的,但,他們都充滿了愛。

  陪伴特殊兒童非常不易,很多孩子的父母會因為孩子生病而離異,將孩子拋給一方或者完全丟給長輩,或者在有了另一個各方面都正常的小孩之後對生病的孩子不理不睬。我拍攝過一個十多歲智力障礙的女孩,大冬天住在爺爺奶奶家的雜貨間裏,她的頭髮雜亂,臉是臟的、手是臟的,手上生滿凍瘡,十個指頭的指關節因為自己經常控制不住地砸墻全部潰爛。帶我去這個女孩家的,是一個和我同齡的特殊兒童機構的女校長,她所籌辦的機構裏,有很多孩子都是他們從外邊撿回來的,就像那個住在雜貨間裏的女孩,他們只要知道任何有這樣在家庭中不能得到很好照料的特殊兒童,都會帶回自己的康復中心,給他們提供免費的食宿,進行康復訓練。

  學校的所有資金都來源于社會愛心人士的資助,這位校長要不斷外出“化緣”,進行各種各樣的募捐籌款,以維持學校的正常運轉,幫助更多的貧困特殊兒童。其他特教中心的創辦人在跟我聊起這個校長時,説她是一個不切實際愛做夢的人,夢是很快就會醒的。但是,很慶幸,一直到現在,這個女校長的夢還在繼續,進入她學校的貧困孩子也越來越多。

  特殊兒童隨著近年來媒體的不斷曝光而廣為人知,但是,另一類小孩,卻沒有那麼幸運。

  2015年我開始關注“事實孤兒”這一群體。根據2011年的統計,中國的事實孤兒有近60萬人。按照國家對孤兒的定義,他們不是孤兒,無法享受與孤兒同等的援助,但是他們生活艱難,處境困苦,不為人知。在我聯繫採訪時,很多政府職能部門的負責人甚至分不清“孤兒”與“事實孤兒”的區別。

  在我採訪的幾十名事實孤兒家中,孩子們大多與爺爺奶奶同住,極個別與親戚生活。除了缺錢,這些孩子更缺愛,他們膽怯、自卑、沉默寡言、不願與撫養人交流溝通。有一個叫小丹的女孩,母親過世、父親被判刑13年,小丹與姑姑一家人生活,姑姑不僅要照顧小丹還要償還小丹父母修建房子時的債務。因為家庭負擔沉重,姑姑對小丹也沒有很好的態度,小丹覺得寄人籬下的日子也很難,有心事時只能跟學校老師傾訴。

  另一對奶奶和孫女,孫女小青的母親在她半歲時離家出走,父親再婚生子後不再撫養她,小青的爺爺外出打零工賺錢。家裏的正屋租給正在村裏修路的工人,奶奶和小青住在用木頭頂著墻面的屋子裏,屋裏只有一個鋪了一層破席子的土炕。有父親母親、有爺爺奶奶,但是小青過著和孤兒無異的生活,整個採訪期間,小青的臉上沒有任何笑容。

  採訪結束後,我在自己的個人公眾號上為這些孩子發起募捐,朋友們大多才第一次知道了“事實孤兒”這個群體,紛紛傾囊相助。採訪報道刊發之後,這一群體逐漸得到部分社會力量和政府部門的關注,許多社會機構開始發起針對事實孤兒的救助,越來越多的人會在公益活動中提到“事實孤兒”這個名詞。然而,除了經濟上的幫扶,孩子們其實最需要的是陪伴,是關心,是愛。一項調查表明:37.8%的事實孤兒會因為受到嘲笑而自卑;23.3%的事實孤兒經常會難以入睡,會做惡夢;32.4%的事實孤兒會覺得活著沒意思,除了經濟上的幫助,我們需要做的還有更多。

  未成年人是家庭的希望和國家、民族的未來,讓其更好成長是社會最基本、最廣泛的共識。他們作為缺乏自我保護能力的群體,是整個社會體係中的“短板”,而尚未被社會廣泛關注的兒童群體,更是“短板”中的“短板”。他們,更加需要關心和呵護。

  因此,這張藏族小女孩的照片一直留在我的微信封面上,每天打開社交軟件時,我都看得到孩子明亮清澈的眼神,不斷提醒自己盡最大的努力,去記錄更多身處不同困境的孩子,以及為這些孩子能正常生活而不斷奔走、努力的人們。

  去年,我升級做了媽媽,小孩的出生讓我更能體會特殊孩子家庭的不易、困難家庭孩子的無助,我希望能在未來的日子裏,依舊用鏡頭對準那些處于困境的孩子。我相信,只要有人記錄自然會有人關注。

  (劉瀟,陜西分社攝影記者,2010年7月入社,參加過甘肅舟曲特大泥石流、四川蘆山地震、甘肅岷縣地震、“9·3”閱兵等重大報道,長期關注特殊兒童等題材的報道。)

+1
【糾錯】 責任編輯: 韓家慧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江西婺源石城古村美不勝收
江西婺源石城古村美不勝收
北京雁棲湖秋日美景
北京雁棲湖秋日美景
江西廬山進入紅楓最佳觀賞期 吸引遊客紛至遝來
江西廬山進入紅楓最佳觀賞期 吸引遊客紛至遝來
松巴藏寨之秋
松巴藏寨之秋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8061297315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