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子承父業打鐵57年 72歲打鐵匠堅守傳統行業

2017年11月04日 08:51:04 來源: 廣州日報

  張春祥在打鐵。

  俗話説,打鐵還需自身硬。提起打鐵這個行業,人們自然會想起“叮叮當當”作響的打鐵鋪,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打鐵這門古老的手藝,已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打鐵鋪更是難覓蹤跡。不過,在東莞樟木頭鎮還有一家打鐵鋪,一位72歲的老鐵匠用自己的行動和執著,詮釋著這個古老的職業。

  子承父業一幹57年

  當記者走近樟木頭泰安路樟木頭圍路段時,時不時地會聽到“叮叮當當”的響聲。在路邊有一家打鐵店,打鐵店的主人名叫張春祥,村裏人習慣叫他張叔,今年已經72歲了。

  年逾七旬的張春祥老人雖然一頭銀發,但看上去精神矍鑠,容光煥發,尤其是身上那一塊塊結實的肌肉完全可以與年輕人媲美。隨老人進店後可以看到,這間打鐵店面積並不大,有十幾平方米左右,設施十分簡陋,屋內擺放著空氣錘、砂輪機、電焊機、切割機、煤爐等打鐵工具,在地上擺放著一些已經加工好的鐵鏟、鐵鍬等鐵制品。

  “我接觸這一行已經有50多年了,我從15歲開始就跟隨父親學習打鐵的手藝,一直堅持到現在了。”張春祥感慨地説,以前在樟木頭有大大小小近十家打鐵鋪,但後來隨著社會發展,打鐵鋪的生意越來越冷清,很多打鐵鋪都關門轉行了,到現在整個樟木頭僅剩他一家了。

  打鐵是力氣活也是技術活

  “我最初跟父親學打鐵時,跟著父親到處遊走,去各個村裏打鐵。當時主要給村民打造一些鋤頭、鐵耙等農具。”張春祥説,改革開放後,他便在樟木頭中心小學附近開了一間鐵匠鋪,1998年搬到了現在的泰安路。

  談話間,有位村民拿了一把已經用得不夠鋒利的鐵鍬來找張老修整。只見老人將需要修整的鐵鍬一頭放到燒旺的炭火裏,不時在上面添加些碎炭,幾分鐘後,左手迅速用鐵鉗將其轉移到大鐵砧子上開始鍛打。一串“叮當”聲響後,鐵器漸漸成形。反覆敲打數遍之後,張老將鐵鍬放入一旁的冷卻水內,隨著“吱啦”一聲,一陣白煙倏然飄起,淬火完成,一把舊鐵鍬又鋒利如初。

  張春祥稱,每打造一個農具,需要經過燒火、捶打、育彎、培刃、成型、淬火和打磨等十多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打鐵不僅是力氣活兒,也是技術活。打鐵時鐵器燒的程度、敲打的力度、節奏以及淬火的時間都有技巧。

  打了一輩子鐵

  不願丟掉這門手藝

  張春祥打出的各種農具結實、鋒利、耐用,是當地有名的鐵匠。很多小夥慕名而來向他拜師學藝,他先後收了四個徒弟。隨著城市的發展,附近的其他鐵匠鋪先後倒閉,而張春祥鋪子的生意卻一直比較好。許多鄰近鎮街的人、甚至深圳的客戶都會過來找他幫忙。

  在打鐵店的一扇門上,用白色粉筆書寫的“世上活路三行苦,撐船打鐵磨豆腐”兩行大字格外醒目。“以前家裏窮,學會打鐵就等于有一門吃飯的本事。”張春祥回憶説,打鐵這個行業十分艱辛,尤其在六月天最難熬,打鐵的時候像在火爐裏烤一樣。

  “近幾年打的農具很少了,主要是為村民修復一些農具,也經常為一些工廠做一些鐵制品加工的活。”張春祥坦言,隨著社會的進步,打鐵這個手工技藝逐步被先進的機器所取代,生意也越來越冷清,自己的徒弟也都改行了。“現在店裏就我一個人,平時接的活也不少。”

  或許有一天,這個手藝就失傳了。對于這點,張春祥似乎很能理解。“只是打了一輩子鐵,我不願丟掉這個手藝,平時有活就幹,沒有活的時候就和幾個老友喝茶聊天。”張春祥笑得很坦然。(記者鐘宏連)

【糾錯】 [責任編輯: 王萌萌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271121904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