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大數據告訴你,互聯網+傳統戲曲的未來發展路徑
2017-10-30 16:17:07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網北京10月30日電 瞭望智庫27日在京召開研討會,邀請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等機構的專家以及文化部藝術司、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資訊傳播局相關處室負責人,就其近期完成的《互聯網世界的傳統戲曲文化圖景》報告進行了研討。

  《互聯網世界的傳統戲曲文化圖景》主要利用大數據手段描述和分析了傳統戲曲在公眾性互聯網文化娛樂平臺的生存和傳播狀況,涵蓋網絡搜索、網絡社交平臺、網絡音頻APP、視頻網站等主要的網絡文化平臺,也是國內首份類似研究成果。

  根據對1900位各劇種名家、6917個名劇目的統計和分析,豫劇是目前最受網絡用戶關注的傳統戲曲劇種,李勝素、馬金鳳等成為各自劇種最受關注的演員。而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影響傳統戲曲網絡傳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沒有一位排名靠前的戲曲名家是PC端搜索量上升而移動端關注度下降的。然而,傳統戲曲的網絡搜索情況近年來總體呈下行趨勢。

  網絡音頻APP、視頻網站等音視頻網絡平臺的統計和分析結果顯示,戲曲用戶雖然增長很快,但較評書、相聲等傳統文化形式處于明顯弱勢,且關注傳統戲曲的用戶與平臺主流用戶相比年齡更大。

  報告還揭示了提升傳統戲曲在互聯網世界競爭力的一些方向。如動畫片《京劇貓》已經成為影響京劇網絡關注度的最主要因素,其關聯度僅次于“臉譜”。與網絡視頻、網絡遊戲、網絡音樂、網絡文學、網絡表演等數字文化內容産品進行創新性結合,應是互聯網+傳統戲曲未來發展的重要路徑。

  針對目前傳統戲曲的網絡生存狀況,報告還提出了若幹政策建議,主要包括:盡快出臺國家層面的“互聯網+傳統戲曲”工作框架,如推進實施意見、部際協調小組等;組建由互聯網界人士參與的顧問小組,制定符合網絡發展規律的行動計劃;在院校開設網絡直播等流行數字文化課程,以及盡快建立公益性的互聯網+傳統文化監測、分析機制等。

  瞭望智庫常務副主編山旭表示,十九大報告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而就目前文化事業發展的方向而言,互聯網+就是主戰場,傳統戲曲、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必須依托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技術進行創作、生産、傳播和服務。

  與會專家學者和主管部門官員對于《互聯網世界的傳統戲曲文化圖景》的創新性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給予了較高評價,認為這份報告借助數據深層次分析挖掘,首次比較全面地揭示了傳統戲曲在互聯網世界的生存狀況和重大挑戰,並提出了針對性較強的對策建議。專家們也對該課題的下一步開展提出了建議。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副所長兼支部書記、文化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劉文峰表示,報告順應了時代的發展,目前已經到了深入研究“互聯網+傳統戲曲”的時候,報告對傳統戲曲在互聯網上的傳播情況提供了真實的數據,一些基本結論與專業機構的調研結果一致,這些數據分析為進一步研究傳統戲曲的深層次問題提供了扎實依據和創新思路。

  劉文峰建議,未來應進一步持續該項研究,特別是更多考慮戲曲的文化屬性,如與民俗相結合。

  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李簡認為,報告利用大數據手段歸納和分析用戶在互聯網對傳統戲曲的關注和傳播情況,呼應時代,是一項意義重大的工作。她建議,在下一步研究中,可加強與其他舞臺藝術如歌劇、話劇的比較。同時,她認為,未來可以通過政府補貼等形式,加強傳統戲曲在網絡音視頻平臺的推廣和傳播。

  “傳統戲曲、傳統文化在網絡上的存在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資訊傳播,更多是以文化産品的形式存在。”山旭解釋説,“大數據重在挖掘分析,而這其實是一項內容工作,很難只用一套軟件直接得出結論。我們後續開展該項研究,也將立足于國家文化建設和提升國際文化競爭力的角度,而非簡單的産業數據統計,爭取通過現代化的研究方法推動傳統文化現代化。” 

    下載《互聯網世界的傳統戲曲文化圖景》全文

+1
【糾錯】 責任編輯: 聶晨靜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蜂鳥鷹蛾戲花忙
蜂鳥鷹蛾戲花忙
中國國際時裝周拉開帷幕
中國國際時裝周拉開帷幕
高原戈壁中的“巡天者”
高原戈壁中的“巡天者”
一周看天下
一周看天下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341121878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