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福建平潭:風沙問題解決了嗎?
2017-09-28 17:17:36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福州9月28日電(記者宓盈婷 葉含勇)蜿蜒曲折的海岸線,寬闊細膩的沙灘,清新怡人的海濱風光……位于福建東部的平潭就像一顆鑲嵌在大海裏的珍珠,秀美而璀璨。但這顆“珍珠”有一個瑕疵——風大沙多。習近平總書記在閩工作期間多次到平潭調研,風沙問題是他最牽挂的事之一。2014年11月1日,總書記再次來到平潭,仍然關心當地的防護林建設。

  經過長期的綜合治理和生態建設,平潭的風沙問題解決了嗎?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改善了嗎?記者近日在平潭進行了實地調查採訪。

  沿海地區也有風沙難題

  “光長石頭不長草,風沙滿地跑……”曾幾何時,這句民謠是平潭的真實寫照。

  平潭由126個島嶼組成,是大陸距臺灣本島最近的地區。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每到冬季,平潭都會飽受東北季風的折磨。雪上加霜的是,海岸前沿風力更大,極易形成飛沙和流動沙丘,對當地生態環境和百姓生産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位于平潭西北部的長江澳沙荒風口,橫跨附近5個鄉鎮,寬度5.3公里,平均縱深2公里,是五大風口中最大的一個,歷史上風沙泛濫成災。

  上世紀60年代初,平潭對長江澳沙荒風口實施綜合治理,但由于氣候環境惡劣,前沿沙灘的海沙每年不斷隨風擁上,堆積在海岸前沿,形成新的沙丘。當時處于財政困難期的平潭,根本無力負擔綜合治理的巨大投入,導致治理工作進展緩慢,收效甚微。上世紀90年代後期,風口前沿大部分地段重新淪為沙荒地,老百姓急于擺脫風沙困擾的期待落了空。

  “最嚴重的時候飛沙能吹到十幾公里外的竹嶼口。”蘆洋鄉林業站站長馮彬説,“尤其到了冬天,村民連家裏的鍋都不敢揭開,一揭開就進沙,床鋪上也都是沙。”

  探索全新治理模式 沙荒地舊貌換新顏

  2010年,平潭綜合實驗區成立。同年,新一輪長江澳沙荒風口綜合治理拉開序幕。

  長江澳是平潭風口治理的難點,採取單一的治理方式很難見效。為此,平潭探索新的治理途徑,在營造防護林的基礎上,採取工程措施。在風口最前沿修建擋風沙堤,並在沙堤上種植具有固沙效果的濱刺麥;在造林地內部設置重重擋風籬笆;在造林地上打管井,鋪設管道適時澆灌……通過多項措施,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大大提升。

  70歲的林達茂是土生土長的蘆洋鄉馬腿村村民,他的村子是幸福洋附近為數不多的村莊之一,通往村外只有一條堤壩路。他介紹説:“前幾年一到冬天,路就被飛沙覆蓋,村民們只能用鐵鍬一鏟一鏟地把沙子移開,才能勉強走路。”

  2012年起,平潭決定在幸福洋吹沙地開展植樹造林。由于這裏土地鹽鹼度更高,傳統的木麻黃無法適應,在專家幫助下,“閩平2號”水培木麻黃孕育而生。

  “新一代的木麻黃具有病害少、生長速度快等優勢,當時選擇了一期500畝吹沙地進行試種,獲得成功後從2013年起大面積種植,現在普遍長勢良好,有的甚至長到10多米高。”區林業局局長卓華玲説。

  生態好了,村民的生活面貌也得到改善。如今,林達茂成了一名守林員,他每天穿梭于林中,巡視苗木的生長、安全狀況。“這麼好的環境得來不易,我不願讓這片林子遭到任何一點破壞。”

  建設國際旅遊島 築牢生態屏障

  長江澳和幸福洋的變化只是平潭生態係統修復的縮影。近年來,通過沙荒風口治理、拓展造林空間、引進新的適生造林樹種等方式,平潭已築起一道綠色屏障。

  截至2016年,全區共完成造林綠化總面積16.61萬畝,營造各類喬、灌木7000多萬株,完成封山育林7萬多畝,森林覆蓋率達35.82%,森林生態建設總投資超過5億元。

  根據福建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的評估報告,目前平潭五大風口基幹林帶基本建成合攏,沿海風口的風沙災害得到有效遏制。2011至2016年,前沿與內沿的年均風速均呈下降趨勢。

  2016年8月國務院批復實施《平潭國際旅遊島建設方案》,平潭旅遊發展進入了快車道。要夯實國際旅遊島的生態基礎,防護林體係建設的步伐就不能慢下來。

  “防護林不是一勞永逸,因為樹木過幾十年會逐漸退化,需要不斷改造。”卓華玲説,下一步將對具備改造條件的防護林,通過補植、套種闊葉樹,優化樹種林種結構,形成混交林、復層林等,提升森林生態係統的穩定性和多樣性。

  今年3月,平潭正式啟動創建“省級森林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工作,目前正組織開展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編制。

  “我們會在外沿繼續加寬加厚沙荒風口沿海基幹林帶,內沿廣種闊葉樹,打造景觀工程,內外兼修,使平潭真正成為宜居家園和旅遊勝地。”卓華玲説。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樵蘇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0112174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