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人民日報:"一把手"先發言"定調"有百弊無一利
2017-06-14 09:01:08 來源: 人民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原標題:領導該什麼時候發言(金臺銳評)

  □大家都説了話,卻眾口一詞;決策開了會,卻成了走過場

  要做決策,就得開會。一些政府部門開會有個習慣:“一把手”喜歡上來就給這場會“定個調”。結果,既然“一把手”已經開了口,大家就算有不同意見也不敢再提,只能順著領導的意思再“完善”“潤色”一下。然後,一個很“民主”的決策就這麼“一團和氣”地誕生了。

  大家都説了話,卻眾口一詞;決策開了會,卻成了走過場。可萬一決策錯了,責任又被推到了集體頭上。怎麼解決這個難題?前不久,國務院法制辦開始就制定中的《重大行政決策程式暫行條例》正式徵求社會意見,其中一句話就拿住了要害:行政首長最後發表意見。

  “一把手”先發言還是後發言,表面上看只是發言次序的問題,但往深了細究,這其實是決策願不願意聽取意見的大問題。民間有句話專門諷刺那些拐著彎繞開群眾意見的個別領導,叫“小事開大會,大事開小會”。在決策中,把集思廣益當成“花瓶”,這既歪曲了民主集中制原則,更是對建立一個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法治政府有百弊而無一利。

  尤其對于基層地方政府,重要的決策往往幹係著一地興衰,因而此類現象的危害尤其突出。現實中,有些決策不尊重客觀規律、不充分聽取群眾意見,結果成了亂決策、違法決策、專斷決策、拍腦袋決策。近些年,一些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項目,本來是件挺好的事,卻因為決策“閉門造車”,導致群眾不理解、不支援而不能出臺,或者遭遇強烈反對而匆匆下馬。這既造成了重大損失,也嚴重影響了政府的公信力。

  許多地方政府都意識到了問題,也致力于提高決策的參與度,但卻發現公眾往往沒興趣參與。這又是怎麼回事?這是過去的做法帶來的“慣性”,但更主要的是公眾不了解,或者了解了,説了也沒用,因此不參與。任何重大決策都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説清楚的,推動決策透明開放,需要政府提供足夠多的資訊,幫助公眾全面了解。只有公眾積極參與決策,才會在執行中理解決策,甚至主動推動落實決策。這是從管理向治理轉型的現代行政理念應有之義。

  權力的最大誘惑就是拍板那一刻,問題大多也出在這一刻。既然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那麼決策就必然要從暗室走到陽光下來。現在,不少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好做法、好經驗都是地方政府探索出來的,而每個做法底下埋著的,其實都是慘痛的教訓。(張 璁

+1
【糾錯】 責任編輯: 陳俊松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全國低碳日:垃圾回收遇上“互聯網+”
    全國低碳日:垃圾回收遇上“互聯網+”
    香港:時尚之都的風採
    香港:時尚之都的風採
    葡萄牙首都上演城市節狂歡
    葡萄牙首都上演城市節狂歡
    旅日大熊貓“仙女”産下幼仔
    旅日大熊貓“仙女”産下幼仔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31121137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