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散養在山上的生態“脫貧牛”怎麼睡覺?
2017-05-10 08:40:50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3年前,桂來勝牛舍裏只有六七頭牛,但他已號稱河口村的黃牛養殖“大戶”。那時候,全村432戶中有141戶是經過精準識別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如今,桂來勝不僅養了20頭黃牛,還成了村裏生態黃牛養殖合作社的負責人,帶領20多戶鄉親脫貧。

  事實上,皖南石臺縣七都鎮河口村只剩10戶人家還未脫貧——整個村子去年實現了重點貧困村出列目標。

  “都是李書記的幫助。”站在田埂上,牽著牛的桂來勝説。

  一旁的駐村第一書記李朝陽擺擺手:“老桂,這不是我的功勞,全靠黨的好政策。”

  2014年,來自安徽省民委的駐村第一書記李朝陽來到河口村駐點。經過調研,李朝陽發現,生態黃牛養殖在河口村很有發展潛力,可以帶動村民脫貧致富。于是,他鼓勵桂來勝牽頭成立生態黃牛養殖合作社,做個示范。

  2015年2月,合作社成立,安徽省民委和扶貧部門為合作社提供了平整土地、協調貸款、技術培訓等多重幫助。

  桂來勝在村裏流轉了50畝土地。他指著牛舍外剛播種過的2畝地説:“這裏種的是墨西哥玉米草。沒有省民委派我去淮南學習,根本不知道黃牛該吃什麼。”桂來勝也已經可以給鬧肚子的牛打針了——以前牛犯一點小毛病,他都不會處理,也不敢處理,只能花錢請獸醫。

  不過,桂來勝最開心的是政府幫忙解決了牛兒的喝水問題。過去,每天要去牛舍三四百米外的小河邊挑水,一次挑兩桶,來回好幾次。牛一天喂兩回水,人累得半死,哪敢想擴大養殖規模?

  後來,村裏幫他向上級申報了10萬元扶貧資金,建成了小型安全飲水項目。現在山上有了水塔,村後石塢山的山泉水直接引進了牛欄。水龍頭一開,嘩嘩啦啦,牛兒再沒有喝水難的問題。桂來勝也敢擼起袖子加油幹了!

  去年,桂來勝又建了兩座新牛舍和一座拌料場,準備今年天氣涼一些的時候啟用。他説新的牛舍可以再養殖100多頭黃牛。

  現在,除了大哥桂來旺,曾在外面做瓦工的三弟桂來友也回家和桂來勝一起養牛。作為合作社負責人,桂來勝不僅雇請參加合作社的村民幫工,按天支付80元-100元的工資,還幫村民養殖寄養在合作社的黃牛。

  村民金勝寶2015年加入合作社。寄養了兩頭牛的他告訴記者,賣了牛後,刨去桂來勝養殖的成本,自己平均每年凈增收一萬多元。

  “一頭黃牛養兩年,除去成本,能賺將近10000元,也就是説一頭牛平均1年有5000元利潤。”桂來勝算了賬,他自己的20多頭黃牛,一年能帶來10萬元上下的收入。

  桂來勝對黃牛養殖的前景信心滿滿。即使為新建牛舍背了35萬元貸款,他也不擔心養牛沒有出路。

  現在,桂來勝的生態黃牛養殖合作社,養有51頭黃牛。

  “牛去哪兒了?”記者數了數,牛欄裏才不到20頭。

  桂來勝説:“都在山上哩。”

  原來,黃牛養殖合作社主打“生態養殖”,除了一些不好好吃草、愛打架亂跑的“淘氣包”被圈養起來,大部分黃牛都散養在牛舍後面的山上。

  “牛知道回來?”

  “知道。但有時1個月也不回來,我會去看它們。”

  “如果走失了怎麼辦?”

  “不會走失。不回來,我上山一喊就找著了。”

  正説著,四五頭黃牛排成一隊搖著尾巴沿著山道慢悠悠地往牛舍踱來。桂來勝老婆趕緊上前吆喝。

  他還出題考記者:“牛群在山上,晚上怎麼睡覺?”

  記者真不知道。

  “牛兒晚上睡覺,屁股朝裏,頭朝外,會圍成個圈圈。”桂來勝説。(記者 李坤晟)

+1
【糾錯】 責任編輯: 劉曉朋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廈門晚霞美
    廈門晚霞美
    航拍雁棲湖
    航拍雁棲湖
    “絲路金橋”引遊人
    “絲路金橋”引遊人
    “蛟龍”號眼中的深海生物世界
    “蛟龍”號眼中的深海生物世界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21120946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