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盈利匱乏低俗泛濫 網絡直播"洗牌時間"開啟
2017-04-13 08:06:30 來源: 人民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低俗獵奇 突破底線

  拒絕“同質模式”

  下獵套、收獵夾,逼迫竹鼠互相撕咬爭鬥……日前,部分直播平臺出現了一些以“收夾”“懟洞”為內容的“打野直播”。直播畫面中被捕動物哀叫連連,甚至布滿野生動物殘骸,場面血跡斑斑,令人咋舌。

  4月初,青海一名網絡主播在某手機直播平臺上揚言將結夥在夜間毆打警察、打砸警車。當地網警鎖定目標後,在當地一家賓館抓獲了正準備作案的該名主播及其同夥。

  在國家網信辦剛剛下令下架並關停處理的18款違法違規直播類應用中,一些主播衣著暴露,以挑逗行為誘導用戶進行色情交易;有的身著軍隊警察制服,佩戴軍銜警銜臂章等符號,抹黑軍人警察形象。此外在不少直播平臺上,散布謠言、傳播虛假廣告等內容屢禁不止,宣揚封建迷信、蓄意毀壞公物等行為屢有發生。

  “現有的一些直播平臺,以獵奇低俗內容取悅觀眾、吸引眼球。從長遠看,無異于是一種飲鴆止渴的盲目傾向和錯誤路徑,對于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無益。”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常江評價。

  “網絡主播有三寶,吃飯唱歌説你好。”網友的調侃同時折射出網絡直播內容創意不足、主播一味跟風的現狀,這也導致一些直播平臺在發展中後勁不足,最終難以避免逐漸冷清的局面。

  打開一些秀場娛樂直播類APP,本應是千人千面的內容界面,卻更近似“千播一面”。甚至有網友調侃,如今的秀場主播是“在不同的直播間內,説著類似的話、做著類似的事,甚至連粧容神情都趨于相似”。

  “直播內容要想持續出新出彩,關鍵之一是提供更深的代入感。”王曉紅説,“資訊是可復制的,但用戶觀看直播不僅是為了獲取資訊,更在于形成和維係一種社會關係,從而進入到特定的交流情境中。這就要求主播充分考慮用戶的情感需求,而不能靠簡單復制和機械照搬。”

  挖掘創意 探索跨界

  重在內容精耕

  2017年元旦,隨著新年第一縷陽光升起,上海、浙江、新疆等地的網絡主播紛紛開啟直播,與網友分享日出美景,傳遞新年祝福。這一主題為“你好,2017!”的大型網絡直播活動,在國家網信辦移動網絡管理局指導下,由映客、陌陌等四家直播平臺聯合推出,直播活動觀看人數超過2232萬,互動留言達364萬條,網友點讚頻頻。

  “網絡直播的下半場,實際上就是對精品內容的渴求。”田麗認為,對低俗和同質化內容最好的回應,就是不斷提供積極向上的優質內容。積極向上的內容與商業價值的實現並不衝突。相反,能夠滿足網民自我提升需求的內容會更有市場。

  “沒想到竟然能在這裏聽上二胡演奏!”“中國民樂,我為你驕傲!”近日,一段二胡演奏的直播視頻在微博上引發網友關注。演奏者蔡陽是中央音樂學院10級民族樂器演奏家,現任中央民族樂團樂隊中胡首席。今年1月,蔡陽被朋友邀請參加直播演奏,一度吸引了21.5萬人次觀看。

  根據艾瑞咨詢提供的數據顯示,超過40%的用戶至少每天使用一次泛娛樂直播應用平臺,而每天使用時長超過1小時的用戶達62.4%。高頻率和長時間的用戶使用背後,蘊含著差異化、多元化的使用需求,對優質內容的呼喚更為強烈。

  去年8月以來,“我是家鄉代言人”網上主題活動在全國范圍內陸續啟動,目前直播場次已達千場,以直播“網聚”家鄉好山好水的創意收獲積極評價,總參與人數已超過5億人次。未來,隨著“直播+旅遊”“直播+公益”等跨界組合的蓬勃發展,更多優質內容將獲得“源頭活水”;另外,新技術的助推,將令內容創意更好地從設想走向現實。

  王曉紅認為,網絡直播在借助技術升級的過程中持續提供優質內容,其發展趨勢是服務于人的需求和社會生活的需要。今後的網絡直播將以更直接、更富體驗感的形式,把豐富多元的世界展現在螢幕內外的互動參與中。(記者 錢一彬 吳 姍)

   上一頁 1 2  

+1
【糾錯】 責任編輯: 劉瓊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河北廣宗:千名學生練習太極拳
    河北廣宗:千名學生練習太極拳
    北京:水清樹綠城市美
    北京:水清樹綠城市美
    實踐十三號衛星成功發射 開啟中國通信衛星高通量時代
    實踐十三號衛星成功發射 開啟中國通信衛星高通量時代
    河南駐馬店:鬱金香花開引客來
    河南駐馬店:鬱金香花開引客來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171120799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