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3月24日電(記者劉書雲、張斌)“清明前後,點瓜種豆”。隨著清明節臨近,記者在陜西省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范區的田間地頭看到,現代化大棚此起彼伏,眾多職業農民在大棚內躬身勞作,一派繁忙的春耕景象。
被譽為中國“農科城”的楊淩是我國唯一的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范區,擁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淩職業技術學院等一批農業科教單位,有60個國家級和省部級研發平臺,聚集了70多個學科、近6000名農業科教人員。記者發現,從這裏透著農業供給側改革氣息的“別樣春耕”,可以折射出我國未來春耕生産的新圖景。
現代化大棚透出“智慧農業”之光
走在楊淩的田間地頭,舉目四望,鱗次櫛比的現代化大棚取代了傳統的大片田地。在揉谷鎮的一座新式現代化大棚裏,中來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中來正在指導幾位農民栽植瓜苗。
這座被農業科技武裝起來的大棚充滿現代氣息:採用雙層塑料覆膜技術,長兩百米、寬二十米,高約七八米,使用面積達6畝,比傳統大棚大好幾倍;為增加採光面,大棚採用不對稱設計,南半面要比北半面寬三四米;大棚頂部,物聯網“天眼”已安裝調試到位;地面上,數千個“有機枕”整齊排列,自動化滴灌膠管穿“枕”而過;大棚外側,鋪設著海綿節水係統。
有著多年種植大棚經驗的村民王中來説,大棚裏的瓜種沒播在地裏,而是著床在地上的“有機枕”裏。這種“有機枕”外形像枕頭,裏面填裝的是由多種生態肥料配比而成的土壤。它不但能滿足作物生長的所需營養,而且通過物理隔離,杜絕了農藥殘留。
“有機枕”的發明人是楊淩有名的農業“土專家”馬新世。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這樣的大棚可以放“有機枕”5200個,一個枕兩棵瓜苗,可以結瓜20斤,按現在的價格可以賣到100元。除掉每枕5元的成本和人工費用,一個大棚一年的收入在50萬左右,兩年就可以收回大棚投資,而一個大棚的使用年限至少在十年以上。“關鍵是,這種栽植方式能夠解決土地‘連作障礙’,可用到一些土壤條件不好的地方,對提高農民收入有好處。”
從種大田、鋪地膜,到壘起土坯墻建簡易大棚;從前幾年的單拱單膜大棚,再到現在的大跨度雙拱雙膜智能溫室大棚,經歷了設施農業發展全過程的馬新世認為,科技元素和農業供給側改革新要求,正在促使設施農業向更環保、更具智慧的方向轉變。
專業化育種育苗成趨勢
春耕時間,正值種子銷售旺季。位于楊淩示范區的老牌種子企業陜西金棚種業有限公司開始嘗試轉變銷售方式,將以往的大包裝袋細分成小包裝。這家公司多年來一直是全國規模最大的番茄專業育種企業,他們選育的番茄種子已成為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番茄品種之一。
公司研發部主管蔡義勇告訴記者,這種銷售探索源于農民精細化耕作方式的普及。“早先,地大田多,農民播撒種子隨意性大,買種子也是稱斤不論兩。現在,集約化種植後,農民認品牌、講品質,對種子的要求也比過去高了。”
蔡義勇説,這就倒逼企業加大科研投入,加快良種選育。我們不但要跑贏同行,還要時刻關注農戶的新需求。他説:“一個品種的選育得好幾年,不看好市場方向就會被淘汰。早期制種時以提高産量為目標,後來以耐存貯、方便運輸為目標,現在又必須兼顧口感,不及時調整市場根本不買賬。”
記者採訪發現,楊淩越來越多的農戶傾向于從專業育苗廠直接購進幼苗,而不是自己育苗。蔡義勇解釋説,“一方面,專業育苗廠技術穩定,苗子成活率高,有助于增産增收;另一方面,農民開始合理分配自己的務農時間,將專業的事情交由專業人士來做,通過細分耕作過程中的每個步驟,提質增效。”
農民職業化成為新追求
在王中來看來,農民已經不再是一種身份,而是一種職業。
“以前提起農民,印象中總是頭頂烈日,腳踩黃土,收入微薄,地位不高,是一種讓人瞧不起的‘身份’。現在不一樣了,農民在我們當地已經成為讓人羨慕的職業。”王中來指著現代化的大棚説,“工作場地寬敞明亮,每天按時上下班,收入穩定有保障,依靠科學種植,村裏不少人還住上了洋房,開上了汽車,日子滋潤著呢!”
在楊淩示范區,不少農民還經過層層考試,獲得了不同等級的資格證書,成為職業農民。“我們拿著證書外出搞技術服務,勞務費要比普通農民高一倍。”一位正在大棚裏幹活的農民説。
據了解,2004年以來,楊淩示范區先後培訓了技術農民30多萬人,1萬余人持證上崗,農民職業化正成為一種趨勢。
讓王中來欣喜的是,隨著農民收入增加,觀念轉變,越來越多的外出打工的青年“回流”農村,使職業農民隊伍逐漸年輕化。“我們的合作聯合體基本上保持在百人左右,青壯年農民就佔到一半。現在,有的大學生畢業後就直接回鄉種地,已成為社裏的中堅力量。”王中來開玩笑説,“以前叫不回來的年輕人,現在攆都攆不走!”
-
春耕春播由南向北漸次展開 今年夏糧面積穩定在4.1億畝
當前,北方冬小麥已大面積返青起身,江淮地區開始拔節,冬油菜處于盛花期,正是小麥、油菜苗情轉化升級的關鍵時期,供給側春耕春播由南向北漸次展開。2017-03-24 07:52:25
-
川中丘陵農村:“歡騰”農機“鬧”春耕
題:川中丘陵農村:“歡騰”農機“鬧”春耕2017-03-23 18:57:03
-
從追高産到求優質——春耕大忙背後的糧田“變身”記
初春時節,地處豫北的一塊高標準農田裏,紅色的植保農機緩緩駛過,水肥一體的營養液均勻地噴灑在正返青的麥苗上……2017-03-23 16:35:10

-
前11個月 河北國企利潤同比增長83河北國企利潤同比增長83.2%科技人工智能2016-12-24 12
-
前11個科技人工智能2016-12-24 12
-
前11個月 河北國企利潤同比增長83河北國企利潤同比增長83河北國企利潤同比增長83河北國企利潤同比增長83.2%科技人工智能2016-12-24 12
-
“神奇”的餐盒讓山區孩子吃上熱飯
2017-03-24 09:24:54
-
提氣!中國男足贏了韓國!繼續前進!
2017-03-24 09:24:54
-
為地球“量體溫”是怎樣一種體驗?
2017-03-24 09:24:54
-
史上最難寫的9個字,從古到今沒幾個人能寫好
2017-03-24 09:24:54
-
“倒春寒”簡直是胖子盆友們的福音啊!
2017-03-24 08:5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