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法治中國砥礪奮進--從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開局之年

2015年03月14日 16:42:44 來源:新華網

        路徑明晰 破障闖關--全面依法治國開啟新篇章

       3月10日,立法法修正案草案正式提交全國人大會議審議。這標誌著這部“法中之法”在頒布施行15年後,將迎來集稅收法定、地方立法權、立法與改革關係等眾多重大主題于一身的首次“大修”。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從源頭上夯實立法基礎,加強重要領域立法,確保國家發展、重大改革于法有據。在此背景下,過去一年立法工作的諸多亮點,成為代表們談論的焦點--

        首次修訂環境保護法,加大對環境違法行為追責和處罰力度;首次修改行政訴訟法,重點解決“民告官”立案難、審理難、執行難等突出問題;修改預演算法,推動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實施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

       “全國人大更加注重在立法過程中的主導作用,通過立法推動和落實重大改革舉措。”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市第一醫院副院長陳鑫説。

        教育、醫療、住房、養老……大會期間,這些被代表們關注的問題,無一不是涉及利益格局復雜、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硬骨頭”。改革越深入,越需要從體制機制上尋找問題的根源和解決辦法,越要求從制度上進行係統謀劃和綜合配套,越注重通過立法引領和推動各領域改革。

        多位全國人大代表指出,更加凸顯科學、民主精神的法律“立、改、廢、釋”工作,將為全面依法治國、全面深化改革破障闖關進一步指明路徑。

        全面依法治國,必須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作出更加明確的回應--

       “大道至簡,有權不可任性”“所有行政行為都要于法有據,任何政府部門都不得法外設權”“把政府工作全面納入法治軌道”……字裏行間中,法治將進一步成為政府工作的依據和準繩。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推動政府改革、打造法治政府的“先手棋”。一些人大代表表示,只有完全依據法律法規來劃定權力界線,把審批制度改革與行政權力的整體改革結合起來,審批制度改革才能不斷深化,並真正起到撬動政府自身改革的作用。

        全面依法治國,必須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對于如何確保“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兩高”報告中透露出更多真招、實招--

        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將嚴懲嚴重危害人民群眾安全的各類犯罪,推動創新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係,完善對外逃腐敗犯罪分子依法審理程式,積極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完善司法便民利民資訊平臺,深化審判流程、裁判文書、執行資訊三大公開平臺建設……

        最高人民檢察院提出,將加大對環境污染等四類犯罪懲治力度,突出查辦造成國有資産資源損失、流失案件,重點查辦領導機關和重要崗位領導幹部的職務犯罪,堅決懲治民生領域特別是涉農領域侵犯群眾權益犯罪,健全冤錯案件及時發現和糾正機制……

       “司法改革的成果,就是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兩高的報告,讓我們體會到司法機關正朝著公平正義和人民群眾的期待邁進。”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六安市市長畢小斌説。

        法律的權威在于實施,法律的生命力也在于實施。

        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表示,全國人大常委會要擔負起憲法法律賦予的監督職責,加強對法律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適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新形勢,促進“一府兩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保證法律得到正確有效實施。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責任編輯: 楊婷]
010020021570000000000000011100001114639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