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推進環保改革趟過治污“深水區”

2015年03月07日 23:21:23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3月7日電 題:中國正推進環保改革趟過治污“深水區”

  新華社記者 倪元錦 姬少亭 梁賽玉

  正在召開的中國兩會透露信號,將對現行環境制度進行所有深度改革,以趟過治污深水區。

  這些改革包括:整改環保監管失職和腐敗,試點將環保納入政績考核,加大資訊公開、推出微信舉報,將治理政策和經驗以修法形式固化,深度融合經濟政策與環境政策等。

  7日,“全面加強環境保護”為主題的兩會記者會上,新任環保部部長陳吉寧透露上述改革。

  這位履新剛滿一周的清華大學原校長,是“環境係統分析”專業的工學博士。面對中外記者尖銳提問,陳吉寧坦言,環境問題正成為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瓶頸。

  他直面中國污染形勢嚴峻:“環境科學有‘庫茲涅茨曲線’,隨著經濟增長,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從人口密度和工業化帶來的單位土地面積排放量講,‘環境排污強度’中國已超過歷史上最高的德國和日本2至3倍,面臨人類前所未有的發展和環境間的矛盾。”

  多位受訪業內人士研判,當前中國仍處“污染爬坡期”,即將實現工業化中級階段,未來三至五年,環境品質將面臨“黎明前的黑暗”;隨著重工業化的停止擴張、回落,預計污染排放將在2020年到達頂峰。

  全國人大環資委原主任委員曲格平此前接受採訪指出,環境污染已成為當前最緊迫的問題,關乎社會穩定、國際形象,“環境治理”將是依法治國的有力抓手,也亟待深刻、係列的制度改革。

  環保部長推出的所有改革,將針對諸多飽受詬病的現象,中國治污亟待擺脫這些束縛。

  環評制度原旨在是通過第三方評價,實現對環境影響的科學、客觀預測,為後續的行政審批提供決策依據。然而,一些建設項目未依法進行環評審批,擅自開工建設或者投入生産、使用;一些環評機構“卡著審批吃環保、戴著紅頂賺黑錢”。

  “公職人員的挂靠,使得環評制度中的編制和審批人員,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喪失了其中立性、客觀性,行業準入門檻標準被大幅降低。”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王社坤説。

  陳吉寧提出“深化環評制度的改革”,承諾環保部所屬事業單位的環評機構,今年全部從環保部脫離,否則一律取消環評資質,並將下放審批權,強化事中和事後監管。

  陳吉寧説,過去三年,中國全社會環保的投資,每年新增約1000億元,但主要靠政府,政府投入佔比30%至40%,未來幾年環保投資需求約8至10萬億元,尚未吸引和帶動足夠的社會資本進入市場。

  “這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將長期受益。”他表示,將通過價格體制改革,形成合理的項目回報機制,實行第三方治理,推動政府採購服務、排污權交易等環保市場的形成,發展綠色金融,設計更好的融資模式,更多應用節能、節電、節水、截污、清潔生産的技術。

  陳吉寧稱,會加大資訊公開力度。“及時公開執法資訊,公開企業排污資訊,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舉報權,將開通‘微信舉報’‘隨手拍’等渠道,讓污染無處可藏。把建設項目從環評到審批到驗收,向社會公開,將權力置于監督之下。”

  業內人士認為,“環境品質拐點”並非自然出現,盡管歐美每人平均GDP突破1萬美元時才出現“拐點”,但韓國等新興經濟體5000美元時便實現了環境好轉,説明“辦法可循、政府可為”,而中國目前已具備實現“拐點”物質條件。

  “解決中國環境問題,不能聽之任之,也不能懶政不作為,這是關係到民生福祉和民族未來的長遠問題。”陳吉寧説。

[責任編輯: 丁峰]
010020021570000000000000011106081114558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