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新聞

新華時政 > 正文

秋石:我們的道路越走越寬廣

2012年11月01日 09:22:17
來源: 《求是》
【字號: 】【列印
【糾錯】

我們的道路越走越寬廣

—— 信心百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

  胡錦濤總書記7月23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綜合分析當前國內外形勢,我們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能否牢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關鍵取決于我們的思想認識,取決于我們的工作力度,取決于我們推進改革發展的步伐。學習領會這一重要論斷,要求我們全面審視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發展大勢,全面把握我國發展新要求和人民群眾新期待,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信心百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

  一、我國的發展正方興未艾

  我國是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正處于並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創造了世界發展史上的奇跡,使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進步潮流,迎來民族復興的光明前景。30多年的實踐無可辯駁地證明:社會主義中國走出了一條成功的發展道路。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速持續回落,引發國內外廣泛關注和議論,“中國經濟見頂論”、“中國經濟崩潰論”等唱衰中國的論調抬頭。對當前經濟形勢究竟應該怎麼看,這關係對中國未來走向的總體判斷。

  應當看到,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仍是時代潮流,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出現新變化,科技創新孕育新突破,國際環境總體上有利于我國和平發展。從國內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每人平均國民收入穩步增加,經濟結構轉型加快,市場需求潛力巨大,資金供給充裕,科技和教育整體水準提升,勞動力素質改善,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體制活力顯著增強,政府宏觀調控和應對復雜局面能力明顯提高,社會保障體係逐步健全,社會大局保持穩定,我們完全有條件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綜合國力再上新臺階。當前的經濟減速,一方面是我們為加快轉變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防止通貨膨脹而主動調控的結果;另一方面是國際金融危機、歐債危機深層次影響顯現,全球經濟低迷、外需明顯減弱的結果。這改變不了我國發展的基本態勢,中國經濟增長仍在全球“一枝獨秀”,“見頂論”沒有根據,“崩潰論”更是危言聳聽。今年5月份以來,我國集中出臺了一係列穩增長的政策措施,經濟增速趨于穩定,並且繼續出現積極變化,我們有信心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將為我國發展拓展巨大空間。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問題主要是結構性問題。從需求結構看,主要是內需與外需、投資與消費失衡,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國際市場,投資率偏高,消費率偏低;從産業結構看,主要是三次産業發展不協調,農業基礎薄弱,工業大而不強,服務業發展滯後,部分行業産能過剩;從城鄉和區域結構看,主要是城鎮化發展滯後,中西部地區發展滯後,城鄉和區域之間生活條件和基本公共服務差距較大;從要素投入結構看,主要是資源消耗偏高,環境壓力加大,資源環境約束日益突出。我國已進入只有調整經濟結構才能促進持續發展的關鍵時期。用發展的眼光辯證看待存在的問題就會發現,問題意味著機遇,差距就是潛力。解決上述問題,要求我們著力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加快發展服務業,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産業協同帶動轉變;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區域良性互動、協調發展;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深入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總之,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解決國內發展深層次矛盾的根本舉措,也將為我國經濟開拓新的發展空間。

  巨大的國內需求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支撐。國際經驗表明,大國經濟增長主要靠內需拉動,而我國內需佔總需求的比重在各大國中是最低的。我國人口多、幅員廣,國內市場總體規模理應位居世界前列,但長期以來內需不足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很突出。因此,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和首要任務,是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戰略支點。擴大內需需要做很多工作,如大力發展服務業和中小企業,增加就業創業機會;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著力提高城鄉中低收入群體收入,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會事業比重,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費預期;加強市場流通體係建設,發展新型消費業態,拓展新興服務消費,改善消費環境,保護消費者權益,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合理引導消費行為,發展節能環保型消費品,倡導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文明、節約、綠色、低碳消費模式,等等。顯而易見的是,做好這些工作本身就是發展,同時又為新的更大發展創造條件。

  城鎮化蘊含著我國最大的內需潛力。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工業化是主導,農業現代化是基礎,城鎮化則具有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能夠一舉托兩頭,促進工農和城鄉協調發展。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剛剛突破50%,不僅低于發達國家近80%的平均水準,低于一些與我國發展階段相近的發展中國家60%左右的平均水準,也低于世界52%的平均水準。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還能持續相當長時間,到2030年,城鎮化率將達到65%左右,城鎮將新增3億多人口,這將為擴大消費和投資需求提供強大、持久的動力。農民轉為市民意味著消費觀念的更新和消費結構的升級,意味著巨大消費潛力的釋放。據測算,一個農民真正成為城市居民,其收入和消費至少增加3倍以上。另據研究,每增加一個城鎮人口,可以帶動至少10萬元固定資産投資,包括城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房地産開發等,從而有效拉動投資需求。此外,城鎮化中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還意味著勞動生産率的提高,意味著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的提升;城鎮化需要通過産業發展促進就業和創業,進而促進工業化深入發展;伴隨農村人口轉移,農業規模化經營成為可能,有利于農業科技的應用與推廣,進而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城鎮化所帶來的這種綜合效應,將成為驅動我國經濟發展持久不衰的強勁動力。

  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在科學發展觀指引下,我國的發展正方興未艾。

  二、我國的改革在全面推進

  我國過去30多年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我國未來發展也必須堅定不移依靠改革開放。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這是黨和人民在實踐中得出的不可動搖的結論。

  我國的改革是全面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覺調整生産關係和上層建築的各個方面和環節,來適應初級階段生産力發展水準和實現現代化的歷史要求。30多年來,我們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既堅定不移地大膽探索、勇于創新,又總攬全局、突出重點,先易後難、循序漸進,同時及時總結改革的實踐經驗,對的就堅持,不對的趕快改,新問題出來抓緊研究解決。近年來,我國各領域改革一直在不斷推進。經濟方面,財稅、金融、價格、市場準入、集體林權制度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不斷深化;政治方面,從修訂選舉法、實現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到政府職能轉變、大部委制改革、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反腐倡廉制度改革等新政迭出,人民民主實踐不斷涌現新的創造;文化方面,文化體制改革以空前力度全面推進,取得歷史性突破和成就,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發展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社會領域,城鄉改革協調推進,以保障人民基本權益為出發點的社會保障體係日趨完善,教育、科技、醫藥衛生等體制改革取得顯著進展。實踐表明,我國改革已進入攻堅階段,一個方面的改革需要其他方面的改革相銜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領域改革全面推進是這一階段改革的突出特點。近年來實實在在的改革舉措和成效説明,改革沒有“停滯”,正在向深度和廣度拓展;改革沒有“倒退”,正在一步步向前扎實推進。

  我們的改革發展是要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鴉片戰爭後,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些人曾幻想走西方現代化的路,結果以失敗告終。當今世界也有一些國家照抄照搬西方模式,結果要麼陷入社會動蕩,要麼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生産力不發達的國家搞現代化,必須探索新的道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參與經濟全球化是我們黨和人民的偉大創舉,帶來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歷史性進步,同時也對社會生活各領域産生深刻復雜的影響。新世紀以來,改革進入攻堅階段,發展進入關鍵時期,問題增多、矛盾凸顯,我國發展既面臨難得機遇,也面對嚴峻挑戰,既蘊含著巨大潛力也承受著人口資源環境、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的巨大壓力,“兩難”選擇日益增多。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就是要立足基本國情、總結我國實踐、借鑒國外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就是要破解發展難題、轉變發展方式,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從更廣范圍來看,世界各國在發展過程中,都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進入一個矛盾凸顯期、問題多發期。我們現在遇到的問題,世界上那些發達國家在發展進程中都曾遇到過,一些新興發展中國家也正在遇到。我國在短短30多年裏走過了一些西方發達國家一兩百年才走完的歷史進程,因此我們遇到的問題是西方國家一兩百年間漸次出現的各種問題的集中顯現,是快速發展、急劇變革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的問題。一切不抱偏見的人們都會承認,中國在改革發展和應對難題方面的表現,是出色的、成功的,可以與任何處在相同發展階段的國家相比較而勝出,這要歸功于我國各領域改革的相輔相成、良性互動。

  當前,世情、國情、黨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仍然突出,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躲不開、繞不過,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十二五”規劃確定了一係列攻堅克難、著力于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的改革舉措。落實這些改革任務,要求我們進一步調動各方面改革的積極性,尊重群眾首創精神,腳踏實地做好工作,扎扎實實加以推進。可以相信,隨著這些改革措施的落實,那些困擾我們、引起群眾不滿意的問題將會逐步得到解決或緩解,我國發展必將迎來更加美好的前景。

  三、我們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在喜迎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之際,我們有理由對我國未來發展充滿期待,更滿懷信心。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提出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産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産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準;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每人平均國民生産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經過20多年的奮鬥,到上世紀末,前兩步戰略目標已經勝利實現,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準。黨的十五大把第三步發展戰略具體化,提出新世紀第一個10年實現國民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10年的努力,到建黨100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這是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的新的“三步走”戰略。黨的十六大進一步提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準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並且規劃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黨的十七大適應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規律,提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強調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到那時,我們這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和發展中社會主義大國,將成為工業化基本實現、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國家,成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品質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成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權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的國家,成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會更加充滿活力而又安定團結的國家,成為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的國家。

  胡錦濤總書記7月23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我們必須抓緊工作,抓緊落實,在未來5年為到2020年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進而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有決心、有能力説到做到,認定的事情就一定能夠辦成,確定的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我們完全有理由堅信,有中國共産黨的正確領導,有黨和人民的堅強團結和共同奮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廣,我們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作者:秋 石

分享到:
( 編輯: 蘇影 ) 【字號: 】【列印】【關閉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