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個“吃貨”軍迷,那麼你一定在淘寶上搜索過單兵口糧、軍用食品等字眼,搜索出來的琳瑯滿目的結果一定會讓你眼花繚亂。在戰場上,士兵們在不具備野戰炊事條件的情況下,就需要制式的單兵口糧了。作為戰場上的救命食品,軍用口糧自然不是簡簡單單的充饑之物,還必須保證一定的營養性,避免士兵因為維生素缺乏引發各種症狀。那麼,解放軍士兵在戰地環境下到底會享用什麼樣的美食呢?

解放軍單兵口糧更新換代,種類繁多,品種也齊全。
從白雪拌炒麵到自熱壓縮食品
我國軍用口糧的雛形出現在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志願軍將士們吃的主要是炒米、炒麵、炒黃豆等簡單的乾糧,其中的炒麵,被部分官兵稱之為“方便麵”。因為炒麵等乾糧缺少水分,前線的將士便以白雪拌炒麵為食。總後軍需部門為了更好地供應志願軍的戰術行動,生産了一批壓縮餅乾,這就是解放軍制式軍用口糧的最早雛形。
我軍真正的第一代軍用口糧是在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軍用口糧作為後勤裝備列入了軍需生産,並賦予型號,不再是以前簡單的食品供給了。當時的軍用食品講的是“三主三副”:主食有761壓縮乾糧、脫水米飯、脫水麵條,副食是三種罐頭。這種761壓縮乾糧就是我軍第一代制式單兵口糧,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前線士兵就是靠761壓縮乾糧補充能量。這種壓縮乾糧看上去很厚重,最大的特點就是“硬”。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保質期長。此外,還有供特種兵食用的762壓縮乾糧,空軍的5901飛行救生口糧、736傘兵口糧,海軍的6101快艇救生口糧、705潛艇救生口糧等。
20世紀80年代,我軍第二代軍用口糧開始嶄露頭角。取代761壓縮乾糧的是90壓縮乾糧。此外,為了彌補壓縮餅乾單一供應的不足,還出現了成套餐份的食品。在老山作戰期間,被稱為軟罐食品的“高原邊防巡邏部隊專用食品”開始供偵察兵食用,這種軟罐食品在塑料袋內有三包食物,包括肉菜米飯、壓縮乾糧和糖水梨,肉菜米飯可以在沸水中加熱食用。有了主食、副食和甜點,比光喝涼水啃壓縮乾糧強多了。
20世紀90年代以來,軍需部門結合戰時經驗,對第一代、第二代軍用口糧進行了改進。除了單兵口糧,還研製出了集體口糧,可以供一個班或小分隊的士兵的分量集體食用。除了簡單的壓縮餅乾配罐頭榨菜,帶有自動加熱器的自熱食品也出現在軍用口糧的行列中。只要有水,就可以對密封的米飯、麵條進行加熱,士兵在沒有炊事班的情況下也可以吃上熱飯。單兵食品告別了只有壓縮餅乾的年代,主食、副食、湯飲料配以加熱器,士兵一樣可以吃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