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10月3日電(記者孫少雄)走進群山環抱的新疆拜城縣黑英山鄉,文化站裏上百名維吾爾族農婦齊聚一堂,正跟著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帕麗丹姆·吐爾地學織“帕拉孜”:左手理線,右手壓實,飛梭來回間,沉寂許久的古老技藝正被一寸寸喚醒。
“帕拉孜”是一種深藏于新疆偏遠山村的古老布料,用羊毛編紡而成,圖案多為彩色或黑白相間的寬條紋,可做地毯、床毯、裝飾品,也可作為馬、駱駝等乘騎工具的披毯。
據當地人介紹,這種古老的手工紡織技藝,可以口述的傳承歷史已有400多年。有別于紛繁絢麗的和田地毯,“帕拉孜”一直以樸素示人。
“過去‘帕拉孜’是山間巴扎(市場)上的搶手貨,誰家都離不開它,買越大越有面子。現在大家生活好了,用的都是工廠裏生産的東西,‘帕拉孜’變得不再時尚。”有40年“紡齡”的帕麗丹姆·吐爾地,見證了“帕拉孜”的沉寂。
在她的記憶裏,黑英山鄉會織“帕拉孜”的人並不多,家家有織機,但家家落灰,“光是準備工作的繁雜就已讓許多姑娘望而卻步。就拿搓毛線來説,一天能搓一塊油馕大小就很不錯了。”帕麗丹姆·吐爾地説。
染色也是“帕拉孜”制作中一項大環節,沙棘樹根、蒲公英、黑蜀葵、核桃皮、石榴皮……兒時,帕麗丹姆·吐爾地常常上山尋找染料,每一種染料,根據家裏傳下的老布樣子,冷暖色調交錯開來,“考慮到成本問題,現在大多用的是工廠裏機器搓好染好的線,雖然不易掉色,但用起來總沒那麼舒心,真正純手工的已算是高級定制了。”
由于家裏農田面積不大,帕麗丹姆·吐爾地家裏一直靠紡“帕拉孜”為業,外婆、母親也都是當地的紡織高手,帕麗丹姆·吐爾地12歲時開始正式跟著外婆搓線、挑染,學織“帕拉孜”。
如今,人到中年的帕麗丹姆·吐爾地眼神已大不如前,但架開織機、撐起毛線依舊是每天比吃飯、睡覺還要準時的事情。
2012年,帕麗丹姆·吐爾地被確立為國家級“帕拉孜”土紡織技術傳承人,每月拿著國家給予的傳承人津貼,在當地政府的組織下,在鄉文化站裏傳授紡織技藝。
帕麗丹姆·吐爾地的故事讓當地人看到了“帕拉孜”的前景,也看到了政府對傳統技藝的重視和保護,許多婦女重新翻出家裏的織機,到文化站來學織“帕拉孜”,鄉民們把熱情注入這門冷手藝的同時,錢袋子也悄然鼓起。
據悉,目前黑英山鄉制作“帕拉孜”的家庭現在已上升至300多戶,像帕麗丹姆·吐爾地這樣的“專業戶”已有6家,每戶年收入可達1.5萬元以上。
拜城縣文廣局非遺辦主任王莉告訴記者,目前縣裏正努力培養新一代傳承人,計劃用3至5年的時間將“帕拉孜”紡織技藝納入經濟開發項目加以研究,並制定出發展計劃。

-
向祖國致敬丨這個國慶“我”在崗
2017-10-02 08:46:30
-
“中國正青春”大型徵集活動開啟,iphoneX等你拿!
2017-10-01 10:48:39
-
【影巢周刊·59期】輝煌68周年,祖國母親生日快樂!
2017-10-01 09:17:58
-
當國慶遇到中秋,出門怎麼節約成本?
2017-10-01 08:34:00
-
國慶表白墻丨這一刻,我想告訴全世界我的祖國叫中國
2017-10-01 09:0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