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兒童“美容經濟”為何惹爭議
在法國巴黎,兒童模特走秀展示童裝
文/楊成玉 榮丹
編輯/馬琼
在巴黎西郊上塞納省的一家兒童美容院裏,6歲的阿米拉頭戴假皇冠,坐在“心形寶座”上,雙腳浸入紫色氣泡足浴中。美容師為她修剪指甲、敷上面膜,背景音樂播放着《冰雪奇緣》的主題曲……
這一幕,是法國“兒童美容熱”的真實寫照。近年來,針對3歲以上兒童的美甲、面部護理甚至水療服務迅速擴張,形成“粉色經濟”風潮。然而,醫學界與倫理學者卻接連發出警告:這場“美麗游戲”背後,潛藏着不容忽視的健康與心理風險。
“粉色經濟”席捲法國
早在幾年前,迪拜就已出現奢華的兒童水療中心。法國連鎖化粧品零售商絲芙蘭(Sephora)趁勢推出兒童化粧品系列日常美容産品,經社交媒體宣傳,受到年輕女孩追捧。法國兒童美容機構就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這類機構以“小公主殿堂”為賣點,提供鑲鑽美甲、香檳杯盛裝的果汁,並通過社交媒體迅速風靡全法。
“沉浸式童話體驗”“公主專屬美麗儀式”成為該行業核心營銷策略。自2021年起,巴黎、尼斯、里昂等法國大城市涌現出數十家專為兒童設計的美容機構。一些成人美容院也增設兒童服務項目,甚至出現“嬰兒水療中心”。
《巴黎人報》調查顯示,某巴黎兒童美容機構的“貝拉套餐”(即“美麗套餐”)收費為70歐元/小時,預約已排至數月後,服務內容包括美甲、黃瓜面膜、塔夫綢時裝秀等,部分機構還推出“生日按摩”和“初級化粧課程”。
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兒童美容機構基於“僅使用天然産品”的營銷理念,讓兒童父母放鬆了警惕。一位母親認為,“孩子們在沙龍裏變成公主,離開時臉上粘着亮片,笑容燦爛。這是一件有趣的事,我沒看出有什麼問題”。
法國兒科協會主席克裏斯蒂爾·格拉斯-勒·吉安博士卻指出,“‘兒童美容院’這幾個字本身就是個問題——兒童不需要美容護理。這是非常荒謬的。”
皮膚風險與心理隱憂
今年2月,法國皮膚病學會與法國兒科皮膚病學會發布聯合聲明,指出兒童皮膚屏障功能尚未成熟,過度護理可能引發過敏、刺激甚至長期健康問題。該機構進一步&&,兒童皮膚的日常清潔僅需清水和溫和産品,所謂“天然”“植物基”或“無添加劑或防腐劑”的産品並不等同於“安全”。
以指甲油為例,在看似純天然的背後,其實際含有的丙烯酸酯和染料可能通過皮膚吸收或誤食進入體內,在對身體産生影響的同時,還存在過敏風險。精油、香氛産品中的化學物質更被懷疑對兒童具有神經毒性或可能干擾內分泌系統,進而可能導致多種病症,如癌症、生育能力下降、免疫系統疾病等,對兒童尤為危險。
此外,有分析認為兒童美容院正在模糊“身體自主權”的邊界。從兒童心理學角度出發,頻繁接觸美容服務可能強化兒童“外貌至上”的觀念,誘發身體焦慮或早熟行為。
法國心理學家阿曼丁·布菲耶警告:“當4歲女孩認為必須涂口紅才能出門時,病態化傾向已然顯現。”更有批評人士警告稱,兒童頻繁接觸美容服務恐將造成嚴峻的“兒童形象色情化”趨勢。兒童美容院頻繁使用“公主”“女王”等敏感詞敘事,將成人審美標準強加於幼兒,可能扭曲其自我價值認知。
爭議漩渦:家長、行業與社會
隨着兒童美容在法國日益流行,法國社會對其關注度居高不下,各界對此褒貶不一,呈現出涇渭分明的態度立場。
以兒童美容機構為代表的業界對此大力支持,並嘗試通過優化營銷策略的方式加以推廣。他們普遍稱兒童美容是“無害的娛樂”,甚至是“放鬆的天堂”,並試圖賦予該服務更多的“教育意義”以取得家長們的認可。
位於巴黎第二區的Les Bains du Marais水療中心,兒童和家庭護理業務的營業收入已佔到該機構總營收的三分之一。該機構正在推出“我的第一次按摩”課程,宣稱“能夠幫助孩子遠離屏幕,學習自我關愛”,向家長傳遞健康理念,以穩定兒童客流。
然而,醫學界普遍對此持反對態度。一方面,醫學界揭露多家兒童美容機構打着‘無害’的幌子,實際上使用與成人相同的化學産品,不利於兒童的健康成長。行業為逐利而推出的脫毛、減肥等成人化項目已悄然滲透至兒童服務領域。早在2011年,一家機構就曾因向6歲兒童提供脫毛服務引發輿論譁然。
心理醫學界直指,兒童不應與成年人一起接受美容服務,“孩子們應該多在一起玩,而不是半裸地和成年人在一起”,長此以往對兒童心理健康不利。
與此同時,社交媒體也推波助瀾,無形中放大了該現象導致的社會矛盾。在TikTok和優兔(YouTube)上,美粧博主展示的“兒童護膚流程”吸引了數百萬人次觀看,化粧品牌也借機推出兒童美容系列産品。美國品牌安唯伊(Ever Eden)開發了類似“手工活動”的化粧鉛筆,宣稱使用該産品化粧能夠“培養創造力”,在網絡上引發激烈爭論。
誰為兒童撐起保護傘
法國皮膚病學會與法國兒科皮膚病學會的聯合聲明&&,歐盟現行化粧品法規並未對兒童産品設立專門標準,法國亦無針對性立法。法國美容公司聯合會承認,行業目前處於“自我監管”狀態。這種法規空白現象導致市場魚龍混雜,部分機構使用含乙醇酸、水楊酸等刺激性成分的産品,甚至在提供“指甲油”服務前,僅以家長授權書規避責任。
醫學界呼籲盡快完善監管。有觀點認為,兒童不是縮小版的成人,預防性原則必須被置於首位。法國兒科皮膚病學會建議禁止對健康兒童實施非必要美容護理,並要求産品明確標注年齡限制。
法國兒童美容熱的興起,折射出消費文化、社交媒體與育兒觀念之間的複雜交織關係。醫學界的警告與社會爭議迫使公眾重新審視:當“公主夢”與健康風險並存,該如何守護孩子們的童年?
正如法國心理學家埃斯特爾·奎爾所言:“化粧可以是一場游戲,但必須設定界限。要讓孩子們明白,他們的價值不在於外表,而在於獨一無二的自我。”唯有在法規、行業與家庭教育的多方協作下,方能在美麗與健康之間找到平衡,守護屬於每個孩子的純真世界。
(楊成玉係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發展促進中心副研究員;榮丹係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歐洲係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