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首頁 國內·國際·言論 | 經濟·財富·科技 | 社會·文化·生活·其他 | 專欄 | 過刊檢索 | 關于我們 | 環球廣告
美軍“小破船”迷思
  新華網 ( 2021-07-21 07:07:35 ) 來源: 《環球》雜志
 

 

美國“自由”級瀕海戰鬥艦船員在抵達新加坡樟宜海軍基地後拋擲繩索

    評估報告直截了當的結論是,“‘自由’級與‘獨立’級兩種瀕海戰鬥艦,在高強度戰鬥中都無法生存。”

吳敏文

  據美國外交學者網站7月1日報道,美國海軍官員證實,海軍將于今年年內部署6艘瀕海戰鬥艦。這是自瀕海戰鬥艦十幾年前首次入役以來,海軍最大規模地部署這一類型的軍艦。

  這一消息讓人聯想到不久前的相關事態。5月28日,拜登政府向國會提交2022財年國防預算案,提出下一財年美國海軍將退役24艘共12萬噸戰艦,其中包括4艘“獨立”級和“自由”級瀕海戰鬥艦。與其他戰艦功成身退不同,4艘瀕海戰鬥艦不僅研發和服役時間短,而且其他同類艦尚在交付之中,屬于典型的“英年早逝”。

  目前,美國海軍有23艘瀕海戰鬥艦正在服役,並計劃再建造15艘。由于屢屢出現嚴重問題,瀕海戰鬥艦被冠以“小破船”的名號,更有業內人士認為,美國海軍有關瀕海戰鬥艦的種種努力,已被證明是一場慘敗。既如此,美軍又為何大費周章並對其寄予厚望?

美軍建設轉型的産物

  二戰結束以來,美軍建設經歷了一場曠日持久的轉型——從適應與大國和國家集團的大規模高強度戰爭,到適應與恐怖主義的小規模、低強度但對手不明、戰場復雜的戰爭。美軍瀕海戰鬥艦的研制和使用,就是這場轉型的産物。

  瀕海戰鬥艦,英文名為“Littoral Combat Ship”,簡稱“LCS”。2001年,美國海軍研究室正式提出建造瀕海戰鬥艦。這是一種針對近海地區作戰而設計的新型艦種,體積比導彈驅逐艦小,具備在瀕海地區的攻擊作戰能力,也可運輸小型攻擊部隊、裝甲車及其他戰鬥裝備,是一種裝備高度自動化係統的快速、機動、吃水淺的水面艦艇。

  在美國海軍開始研制瀕海戰鬥艦之時,有三種艦型作為參考:挪威海軍260噸的“盾牌星座”級氣墊雙體導彈快艇、瑞典海軍600噸的“維斯比”級傳統型輕護衛艦和英國海軍800噸的“海神”號三體型試驗船。這三型艦艇分別採用截然不同的船體結構,具有全隱形、高航速、適航性強、自動化程度高等特點,成為美國發展瀕海戰鬥艦的重要參考。

  2002年5月,由美國海軍牽頭,吸納美國及盟國廠商參與的6支研發團隊,開始合作研發瀕海戰鬥艦。2004年5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通用動力-巴斯鋼鐵公司力挫雷神公司,獲得係統設計合同及原型艦的建造合同。通過對比參考和綜合權衡,美國海軍最後確定了“自由”級和“獨立”級兩種瀕海戰鬥艦作為研制型號。

  美海軍對兩型瀕海戰鬥艦設計的作戰功能包括水面戰、反潛戰和反水雷戰,兩型艦的武器配制均圍繞這三個方面:除自動艦炮、榴彈發射器、機槍等常規武器之外,還可搭載1~2架MH-60R/S“海鷹”直升機、2架MQ-8B(或1架MQ-8C)“火力偵察兵”無人偵察機;主要反潛裝備包括AN/SQR-20多功能拖曳聲吶、MH-60R/S反潛直升機、配備超輕型拖曳聲吶的無人水面航行器等;反水雷武器包括反潛直升機搭載的AN/WLD-1遠端遙控獵雷係統、AN/AQS-20A機載拖曳式探雷聲吶係統、AN/ALQ-220機載感應式掃雷係統等。

  “自由”級瀕海戰鬥艦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設計制造。2006年9月,第一艘“自由”號下水,2008年11月開始服役。迄今,“自由”級瀕海戰鬥艦已經交付總共10艘,最近一艘被命名為“聖路易斯”號。“獨立”級瀕海戰鬥艦由通用動力公司設計制造。2008年4月,第一艘“獨立”號下水,2010年1月開始服役。迄今,“獨立”級瀕海戰鬥艦共有9艘服役,最近的一艘被命名為“查爾斯頓”號。

工程復雜 問題頻出

  美海軍原計劃至2020年部署42艘、總共部署52艘瀕海戰鬥艦,實際部署進度有所減緩。早在部署之初,瀕海戰鬥艦就出現不容忽視的問題。比如,從設計功能上説,瀕海戰鬥艦不能防禦潛在對手用小型快速攻擊艦攜帶的反艦巡航導彈;從建造品質上説,有已交付的瀕海戰鬥艦存在導彈發射器不達標、船體出現少量漏水等問題。

  在實際使用中,最嚴重的問題出現在動力係統。2015年底,“自由”級瀕海戰鬥艦“密爾沃基”號在其首航中就因動力係統故障被拖回基地。2016年初,同型號瀕海戰鬥艦“沃斯堡”號僅因操作員不小心在未加入潤滑油的情況下開啟了動力係統,就導致動力係統故障。2019年10月,“小石城”號瀕海戰鬥艦也因動力係統問題導致頻現自動停機現象……

  動力係統問題源自設計缺陷。“自由”級瀕海戰鬥艦的動力係統問題主要出在作為傳動裝置的組合齒輪上,這源自瀕海戰鬥艦所追求的高航速。瀕海戰鬥艦設置了40節以上的高航速標準,而使用柴油發動機航速僅能達到10到12節,想要更快,就必須用燃氣渦輪發動機,使用組合齒輪才能將動力傳送到瀕海戰鬥艦的推進軸。這就增加了動力係統傳動部件的復雜性。對任何係統而言,復雜性增加必然導致可靠性下降。

  “自由”級瀕海戰鬥艦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設計,由芬坎蒂尼公司的馬利內特造船廠建造,但存在缺陷的傳動齒輪是由德國公司設計生産。美國海軍已經開始與設計生産方研究解決方案。但改進方案尚需進行一係列測試。由于高航速要求與動力係統復雜性之間的固有矛盾無法根本解決,改進方案只能盡量將問題降低到最低程度,但無法根絕。

  此外,裝配艦載無人偵察直升機是瀕海戰鬥艦的一大特色,它能為瀕海戰鬥艦提供重要的戰場情報來源。但是,在2021年4月,美國海軍第三艦隊裝備的“查爾斯頓”號瀕海戰鬥艦搭載的一架MQ-8B“火力偵察兵”艦載無人直升機在一次演習中升空後墜海,落入海中之前砸中“查爾斯頓”號艦體。由于MQ-8B“火力偵察兵”無人直升機起飛重量達到1.4噸,事故不僅損壞艦體側面,而且損壞了安全網。

  事故原因尚在調查之中,不管調查結果如何,都屬于人機之間、搭載艦與艦載無人直升機之間的協調問題。在無人智能化作戰平臺日益深入戰場、加入作戰的條件下,這一問題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解決具有挑戰性。

備受質疑 前途難料

  考諸美軍裝備發展史,從開始研制到試制出樣機、測試、優化、交付、部署到形成作戰能力,大致需要20年時間。如E-3預警機、F-22作戰飛機、三軍聯合戰術資訊分發係統(Link-16)等都是這樣。至于服役時間,也至少應該在20年左右,少數裝備如B-52戰略轟炸機,20世紀50年代交付,已經服役60年以上,計劃將服役到2036年。瀕海戰鬥艦從研制到退役不到20年,是典型的異常狀況。導致這一結果,除研制、設計和制造等方面的缺陷外,還有美軍戰略轉變和作戰對手改變等原因。

  一是美國軍事戰略“從反恐重返大國競爭”。從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美軍建設整體上經歷了一個“大回旋”,即30多年前從應對與同等力量對手的高強度戰爭向應對反恐戰爭轉型,具體內容包括美軍編制小型化、模組化,裝備輕型化、信息化等;特朗普執政時,開始從應對反恐戰爭向應對“大國競爭”轉型,具體內容包括組建新型作戰力量如網軍、天軍,裝備建設重新重視加強平臺自身防禦能力、戰場生存能力,發展無人作戰力量和智能化武器裝備係統等。

  二是作戰對手和瀕海作戰發生變化。海灣戰爭以來的數次局部戰爭中,美軍作戰對手與美軍相比無不力量懸殊,使得美軍能以壓倒性優勢展開作戰並取得勝利。在未來大國競爭層面可能發生的戰爭中,美軍像之前多次局部戰爭一樣,無需進行大規模海上決戰即可進入作戰對手近海的情況,大概率不會再出現。

  對于大國競爭背景下的瀕海作戰,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和海軍陸戰隊司令于2017年10月聯合簽署發布的《對抗性環境中的瀕海作戰》文件進行了係統論述。其中,將“瀕海區域”區分為“向海(seaward)”和“向陸(landward)”兩個部分。二者的交叉區域,即沿海和沿岸則是重中之重。

  由于現代化武器係統的感測器和武器作用范圍均可向海和向陸延伸數百公里,致使海上和陸上作戰交叉重疊。盡管海軍作戰的任務重點仍在海上,但遠端精確制導武器的作用范圍已經大大擴展,覆蓋更多岸上區域。因此,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需要將瀕海區域的海上和陸上視為整體,海軍作戰區域應該包括陸上空間,海軍陸戰隊作戰區域也應該包括海洋空間。

  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瀕海作戰核心目標,是創建一個由海基和陸基感測器、射手和作戰支援係統組成的模組化、可擴展和一體化的海軍作戰網絡,提供持續機動的前沿力量,以有力應對危機和大規模突發事件,懾止在瀕海區域出現的敵對行為。

  三是正在交付的瀕海戰鬥艦難以適應作戰需要。美國國防部作戰與測試評估辦公室對瀕海戰鬥艦的綜合評估結果顯示:為了追求輕型化、高航速而進行的作戰係統簡化,使得瀕海戰鬥艦只能應對低對抗環境下與非對等作戰對手的低強度對抗,在與同等對手進行的高強度對抗中,不僅關鍵係統缺乏必要的冗余備份,而且綜合作戰能力不夠。評估報告直截了當的結論是,“‘自由’級與‘獨立’級兩種瀕海戰鬥艦,在高強度戰鬥中都無法生存。”這使得瀕海戰鬥艦在作戰中不僅不能對作戰體係提供效益,反而因為易遭對手攻擊而成為作戰體係的軟肋、整體作戰的累贅和麻煩。

  為了彌補瀕海戰鬥艦在未來作戰中無法發揮所需作戰功能所帶來的問題,美國海軍計劃研發一款新型的“星座”級護衛艦。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吉爾迪表示,“星座”級護衛艦裝備Mk41垂直發射係統和基線-10“宙斯盾”戰鬥係統,既可以獨立行動,也可加入水面艦艇打擊群的聯合行動,將為美海軍提供多種選擇,有利于美國海軍奪取和保持海上優勢。

  然而,瀕海戰鬥艦每艘均價3.6億美元,而預計取代它的“星座”級護衛艦,單艦價格已從前期預定的每艘6億美元,暴漲到了後期的每艘11億美元。同時,美海軍瀕海戰鬥艦尚在交付之中,有的款項已經撥付,未撥付部分若取消也將面臨違約追責。是繼續履行合同,還是斷然取消承擔損失,發包方和承包方均面臨復雜的程式性問題和責任分擔問題。這對東墻補西墻、為了多造新艦不得不大量淘汰老艦的美國海軍而言,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作者單位:國防科技大學資訊通信學院)

來源:2021年7月14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14期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志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志”

 請注意: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新華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新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新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新華網新聞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反映。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查看評論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列印本稿
查看評論
推薦給朋友:
  相關新聞:
新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新華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新華社和新華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新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新華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新華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新華網聯繫。

訂閱本刊
本刊通用網址:環球雜志
  • 如果您對《環球》雜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見及建議請與我們聯繫。
  • 編輯部電話: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號新華社第二工作區
  • 郵遞區號:100040
  • 對外合作:
    010-63077015
  • 傳真:010-63073516
  • 總 編 輯:馮瑛冰
  • 執行總編輯:卞卓丹
  • 《環球》雜志
    新華通訊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辦
    環球雜志社編輯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國內統一刊號:CN11-1273/D
    ·郵發代號:2-511
    ·國外郵發代號:SM341
    ·國內訂閱:
    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 本刊隨時辦理郵購
    ·全年訂閱價:192.00元
    ·國內零售:
    全國各大中城市報刊攤點/地鐵/機場/書店等均有銷售
    ·零售價:8.00元
    ·國外總發行:
    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價: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