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3月27日電 題:農田“重生”記——廣西重金屬污染地春耕走訪見聞
新華社記者 王念、董振國、夏軍
仲春時分,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大安鄉一片看上去很普通的農田裏種滿桑樹,桑林間長著零零星星的白花菜,54歲的村民覃海芳正弓著腰摘白花菜的嫩芽。這種野菜甜裏帶著微苦,當地人很愛吃。
沒人能想到,這裏的農作物曾讓人避之不及。因為這片農田遭受過嚴重的重金屬污染。
環江是全國唯一的毛南族自治縣,位于廣西西北部。這裏有色金屬資源豐富,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當地出現了一批礦企,沒日沒夜採礦選礦,冶煉廠的煙囪冒出濃濃的黑煙。村民間或去礦上打點零工,掙的錢比種地多,大家很開心。
不想,16年前的一次災難,讓村民們吃盡了苦頭。位于大環江河上游一家選礦廠遭受暴雨襲擊,尾礦庫垮塌,大量含砷、鉛、鋅等重金屬的礦渣被洪水席卷而下,衝到下遊沿岸的耕地上。“當時連續下好多天暴雨,晚上礦渣就衝下來了。”覃海芳記得。
土壤受到嚴重污染,村民們並不懂,但縣農業和國土部門看到了問題的嚴重性,迅速全面排查重金屬污染和尾礦庫隱患。同時緊急通告:污染地裏的農作物未經過檢測不能食用。
大安社區下板六屯村民陸盛總家三四畝土地全被污染。“還吃什麼?地裏種的莊稼慢慢都枯死了,後來幹脆種啥都不長。”陸盛總説。
污染發生後,“肇事”的選礦廠被關停。為解決村民口糧問題,當地政府按水田、旱地損失的實際情況補助水稻、玉米,並動員受災村民外出務工。
然而,這次農田污染達數千畝之多,涉及3個鄉鎮7個行政村16個自然屯。土地是莊稼人世世代代的衣食依靠,失去了土地,村民心裏急。人病了可以治,土地能治嗎?
“污染物中含大量酸,這是農作物死亡的主要原因。”曾馥平是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專家,他在環江縣挂職任副縣長。
于是,村民們在農田裏挖溝渠排酸,又往受淹的地裏撒石灰,以中和酸。3年後,農作物終于可以生長。但土地裏含有大量重金屬元素,種植出的農作物鉛、鋅等重金屬明顯超標。“種出的水稻、玉米不能吃也不能賣,白辛苦。”想起當時的情景,覃海芳至今還很難受。
土壤修復必須解決重金屬超標問題。環江縣向中科院地理資源所環境修復中心求助。針對環江縣土壤污染的特點,專家們認真考察調研,並研發植物萃取、超富集植物與經濟植物間作、植物阻隔和重金屬鈍化等修復技術。蜈蚣草有吸附作用,當地政府向村民們免費發放蜈蚣草苗、東南景天苗等。“即便桑葉超標,蠶繭也不會超標。”環江縣大力發展桑蠶養殖,村民們種上了桑樹。
2010年,依托中科院的技術力量,“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大環江流域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工程”啟動,這項當時國內面積最大的土壤修復工程,獲得2450萬元中央重金屬污染防治專項資金支援。
這場 “農田保衛戰”持續了十多年,勤勞的村民從遠處拉了泥土覆蓋在污染田地的表層,將蜈蚣草、桑樹苗等套種在一起,在專家的指導下撒上修復劑,改善效果一年比一年好……
2015年,“大環江流域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工程”通過驗收,土壤中重金屬含量大幅降低,種植出的農作物終于達標。村民們長長舒了一口氣。
覃海芳説,現在從地裏摘的白花菜,終于可以放心地吃了。
更讓他們高興的是,這些年,上游的礦企都關停了,天越來越藍了,樹林越來越密了,河水越來越清澈了。
2012年,環江縣所屬的河池市發生震驚全國的龍江鎘污染事件,隨即,河池市以“壯士斷臂”的決心對産業進行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關閉96家有色金屬企業。環江縣國土局局長蒙冠禧説,“環江如今只有4家環保達標的採礦和選礦企業,沒有一家冶煉企業。”
土地修復後,村民們繼續種桑養蠶。大安社區下板六屯如今成了桑蠶專業村,很多村民因此擺脫了貧困。
這片土地“涅槃重生”,讓村民們對保護環境有了刻骨銘心的體會。“不要説亂開亂採我們絕不答應,以前河裏有人炸魚,現在沒有了;以前農藥瓶、塑膠袋亂丟,也沒有了。愛惜山山水水,愛惜土地,才有好日子過。”覃海芳説。

-
前11個月 河北國企利潤同比增長83河北國企利潤同比增長83.2%科技人工智慧2016-12-24 12
-
前11個科技人工智慧2016-12-24 12
-
前11個月 河北國企利潤同比增長83河北國企利潤同比增長83河北國企利潤同比增長83河北國企利潤同比增長83.2%科技人工智慧2016-12-24 12
-
爭議不斷,兒童性教育何去何從?
2017-03-26 09:09:10
-
種植牙齒一顆至少上萬,政府該怎麼管?
2017-03-26 09:09:10
-
【影巢周刊】祖國各地唯美春色 大學生攝影比賽
2017-03-26 09:09:10
-
姚明欲邀大郅當男籃主帥,大郅能行嗎?
2017-03-26 10:41:39
-
兩位村官與義務扶貧英雄女兒溫情會面
2017-03-26 10: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