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職稱評審標準偏差和逐利衝動,帶來大學教材的“虛假繁榮”和“學術通脹”。
花個萬兒八千就能當上大學教材主編!新華社記者調查發現,從內容代寫、主編挂名、出版入庫到代購代銷,圍繞圖書“挂名主編”已形成了一條灰色利益鏈,而這些挂名主編、副主編多數是為了職稱評定。
不參與實際工作,只要肯出錢,稿子由編輯團隊代筆,這類“主編”其實就是“主騙”。為了職稱評定而成為“挂名主編”,這算是一個需求導致生産的案例。
職稱評審涉及相關專業技術人員的切身利益,是對他們教學、科研等專業技術能力的認定。就像高考是學生的指揮棒一樣,職稱評審就是專業技術人員群體的指揮棒,評審條件自然會影響著他們的行為選擇。如果職稱評審標準出現偏差,也會使得他們的行為出現偏差或扭曲。
其實,只有創造性的成果才應成為職稱評審條件。大學教材主編、副主編,雖然要統籌考慮教材的結構和內容選擇,但大多都是行政事務性的工作,並非創造性勞動,更沒有原創性的學術思想和科研成果出現。
將教材主編列為職稱評審條件,實則扭曲了學術科研評價的導向。如此一來,教材多了,學問少了;成果多了,思想少了;“主編”受益了,學生吃虧了。加上一些“編輯團隊”濫竽充數,結果是教材不少,但缺乏體係,知識陳舊,彼此抄襲,用處不大還浪費紙張,根本不足以稱之為學術成果,完全是一派教材的虛假繁榮,如此景象稱之為“學術通脹”並不為過。
如此“大學教材”之所以有市場,還有一個原因是有銷路。中介代理人只要求“挂名主編”動員學生、親友在內的人脈資源,幫忙代銷一定數量的圖書就行。若是社會人士無法判斷如此“大學教材”的好壞也就罷了,但高校絕對要嚴把教材採購關口,更不能容許通過利益交換或回扣的方式讓此類教材進入課堂。(梁鑫)
相關新聞
-
高校職稱評審,規則比標準更重要
有什麼樣的制度安排就會有什麼樣人的行為産生,人們就會相應的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工作。2017-11-30 09:00:37
-
職稱評審權下放高校 更需防止“刷職稱”
把職稱評審權下放給高校,已經是進步。如果,將來循序漸進,也並非沒有可能最終取消職稱評審,把職稱變為職務,實行職務聘任管理。2017-11-15 08:44:27
-
讓職稱更“稱職”
所謂職稱,説到底是一種衡量能力的機制,只有當其真正能夠契合人才所需的必備素質,才算合宜恰當。讓職稱“稱職”起來,關鍵是要“因地制宜”、“因業制宜”,突出矛盾的特殊性。2017-01-11 09:42:48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
2018年,你的養老金還會繼續漲嗎?
2017-12-10 09:55:42
-
還那麼“吃香”?今年國考166萬人報名
2017-12-10 09:55:42
-
于心何忍?保姆電梯內虐童被監控錄下
2017-12-10 09:55:42
-
生意太火爆!山東一村日銷“金蛋”30萬個
2017-12-10 09:55:42
-
北京超12萬人申請新能源車 明年指標已被透支
2017-12-10 09:55:42
熱帖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