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中國科學界迎來“收獲季”。兩院院士名單公布,128名新當選院士同享榮耀,其中包括34位外籍院士,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和兩名諾貝爾獎獲得者赫然在列。與此同時,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表了中國首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的首批成果。中國科學的發展進步,再次受到世界矚目。
作為中國科學家的第一梯隊,這次院士增選有幾個新特點:年齡結構更加合理,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54.1歲,最小46歲,最大67歲,體現著新老接力、梯次接續;學科結構更加多元,建立新興和交叉學科特別推薦機制,成立國防和國家安全特別推薦小組,極大拓展院士隊伍的學科領域;國際視野更加開闊,外籍院士的含金量不斷提升,重點關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候選人,外籍院士的國別分布更趨合理……可以説,中國的院士隊伍結構更加優化、水平更上層樓。
院士評選不僅僅是科學榮譽的分配,更體現著科學與時代的互動、中國與世界的互動。從這個角度看,新當選院士的新特點,正是要適應新時代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大勢。數學理論、混合智能、空間技術,基礎理論和前沿學科實現新突破,這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新能源汽車動力、食品科學、核能電力,知識産權和技術應用獲得新進步,這是面向經濟主戰場;“殲—20”“嫦娥五號”“C919大飛機”,大國重器和重大工程進入新境界,這是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院士評選的導向性意義不言而喻,就是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貫徹“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理念。
這次兩院院士名單公布,比爾·蓋茨和兩名諾貝爾獎獲得者當選外籍院士,受到輿論關注。這不僅説明中國科學的全球視野更加開闊,也説明中國對全球頂尖科學人才的吸引力越來越大。改革開放近40年來,中國的科技進步得益于向世界開放;進入新時代,中國科學更有底氣平視世界,向世界開放也日益體現為“引進來”與“走出去”的雙向互動。袁隆平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李保文成為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深圳華大基因創始人楊煥明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與世界密切互動,科學人才雙向交流,既表明中國科學不斷接近世界前沿水平,也將推動中國科學乃至人類文明的進步。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中國的發展,最大的動力在創新,最大的短板也在創新。“天眼”獨領世界、“天宮”翱翔蒼穹、“蛟龍”深海探險的同時,集成芯片仍待突破、發動機研發還要加大馬力、生物制藥需要普惠研發,這就需要解決“缺芯少魂”的問題,以科技創新突破制約發展的根本障礙。在這方面,以兩院院士為代表的廣大科學工作者承擔著特殊使命,畢竟,“科學技術是人類的偉大創造性活動,一切科技創新活動都是人做出來的”。在時代浪潮中激發創新活力和潛力,使謀劃創新、推動創新、落實創新成為自覺行動,中國將以科技創新支撐經濟發展,提高全要素生産率,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科學家黃大年曾發問:“我們國家如何走向世界一流?”如今面對呼嘯而來的“中國浪潮”,很多未來學家在問“為什麼是中國?”今天,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領域,中國科技與發達國家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這將是科學工作者的黃金時代——他們的創新不僅會推動科技進步,也將更好地“定義世界新的未來”。(李洪興)
-
喜見“蓋茨院士”越來越多
此次院士增選也像一面鏡子,其中一些特點值得關注。2017-11-28 09:16:20
-
放心,像蓋茨這樣的外籍院士會越來越多
越來越多的優秀外國科學家、科研團隊來華開展合作既是順應時代潮流,也是相中了一棵棵日益枝繁葉茂的科技梧桐樹。2017-11-27 19:04:41
-
院士風范,光風霽月
盧永根院士的人生故事,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境界的高下;也應該像一把標尺,讓更多人去校正自己的追求和方向,讓更多人去思考。2017-10-16 08:25:06

-
這個世界矚目的大會今天開幕 看點全在這裏!
2017-12-03 09:59:38
-
國際殘疾人日 | 這些暖政和服務請收下
2017-12-03 09:59:38
-
“坐火車一律買票”向“壟斷福利”説不
2017-12-03 09:59:38
-
冷空氣將影響中東部大部地區 氣溫普遍下降4~6℃
2017-12-03 09:59:38
-
2017年只剩20多天!這假期還沒休?
2017-12-03 09:5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