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相繼披露了吉林、湖南、湖北等地多所高校官網存在泄露學生個人資訊的情況。此外,一些地方政府網站也存在大面積披露公民隱私資訊的現象。
客觀而言,這些泄露大多屬于無心之失。看起來,詳細的資訊披露是為了公開透明方便監督,但多數情況下更像是考慮不周的懶惰。同樣是高校公布國家獎學金名單,同樣是地方政府發放低保、分配保障房,很多地方並沒有直接公開受益對象的身份證號,也沒有造成公開透明和泄露隱私之間的衝突。所以,此類批量隱私泄露並非技術性原因,而是隱私保護意識的缺乏。
耐人尋味的是,如果不是媒體近來持續地跟進監督,這種現象恐怕不會受到如此重視。大量個體被公共部門披露隱私,卻很少有人提出質疑,這背後當然有情非得已的顧慮。從被披露的資訊緣由來看,低保或者保障房也好,獎學金也罷,雖然都是符合條件者應得的權益,但現實中給人的感覺總好像得了某種“好處”,人們並不好意思去較真。這種隱私保護讓位于現實利益的考慮具有普遍性。
此前還有媒體報道,中國互聯網用戶普遍缺乏隱私保護意識,很多人願意用個人資訊來交換網站提供的服務。而那些個人資訊中,包含了許多隱私,其無形價值遠沒有得到充分重視。曾有調查數據顯示,2013年只有50%的中國人認為在網上分享個人資訊時必須保持高度警惕;而在其他一些國家,這個比例要高得多。幾年時間過去,民眾隱私保護的意識有所提高,但從一些公共部門的做法來看,思維的轉變還有待時日。
必須重視隱私保護的原因,在于其可能遺留安全隱患,甚至造成直接的利益損失。尤其是公共部門無意識泄露出的隱私,不僅包括身份證號等資訊,還涉及公民領低保、分配保障房等動向,會給別有用心者騷擾、詐騙帶來便利。隱私泄露可能會對個人造成權益損害,也會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中國互聯網協會發布的《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6》顯示,中國網民因為詐騙資訊、個人資訊泄露等遭受的總體經濟損失約915億元。
中國漸漸步入資訊時代,電子支付越來越普及,隱私泄露可能造成的危害將更大。最近曝光的公共部門泄露隱私案例,雖然暫時還沒有造成嚴重危害,但及時敲響隱私保護的警鐘是必要的。提高隱私保護意識,要從公共部門開始,這既是對公民權益負責,避免自身的侵權責任,也是為了起到更好的社會垂范作用。只有公共部門明確隱私保護的意識、守住底線,才能更好地推動相關法規的完善和執行,讓隱私保護成為整個社會的習慣。(敬一山)
-
“公示暴露隱私”牽涉的問題實質
關于如何公示表面上看是保護個人資訊與隱私的技術問題,但根本的是怎樣用資訊公開來促進公正。2017-11-23 13:43:28
-
資訊公開何以走向了隱私泄露
粗暴式資訊公開帶來的個人資訊泄露風險,則提醒人們,資訊公開如何確保專業、規范,處理好與資訊保護的關係,依然任重道遠。2017-11-15 08:44:28
-
保護個人隱私,加速政務公開標準化
正在修訂中的政府資訊公開條例,不妨有針對性地強化與隱私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銜接,明晰資訊公開與隱私保護的邊界,並對相關責任作出明確界定。2017-11-15 08:44:26

-
人才缺口300萬,給孩子找合格幼師為何難?
2017-11-27 08:40:03
-
工匠可落戶北京,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2017-11-26 11:54:44
-
共用單車押金難退,如何讓人動不了你的押金?
2017-11-26 11:54:44
-
鐵路五年“小目標”:2020年高鐵裏程達3萬公里
2017-11-26 11:54:44
-
碳家族添新丁:我國科學家預言的T-碳問世
2017-11-26 11:5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