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供應鏈管理,涉及供應商數量大,而高風險環節又常常在供應鏈上游,加之地區、行業標準復雜,即使對多年開展社會責任管理的跨國公司而言也是挑戰。
面對空氣、水和土壤污染的嚴峻形勢,中央環保督察已全面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環保督察不僅查處數以萬計的違規企業,更使地方官員感受到壓力,對污染企業的地方保護終于開始松動。
在此背景下發生的“舍弗勒斷供風波”,因其CEO宣稱污染供應商斷供將造成3000億元損失而引發各界關注。雖然天量損失説法最終證實鬧了烏龍,但環境執法力度大幅加強,顯然讓長期疏于管控供應鏈污染問題的汽車行業措手不及。
過去企業需要自己組織生産,但部分企業後來逐漸形成生産外包模式,但生産的污染並未消失,只是轉移到更上游的企業。環保組織在此前調研中,就發現多家知名車企的輪胎、輪轂、發動機、傳動係統、鋼材、玻璃等零配件供應商存在環境違規。然而在與品牌的溝通中,只有豐田、大眾等能夠就個案做出被動回應,此次“斷供風波”涉及的通用汽車等多家中外品牌,都選擇了沉默以對。
究其原因,是長期以來誰污染誰治理的成本偏低,導致供應商企業因擔心提高成本而不願投入治污,也讓綠色採購在經濟上承受壓力。而面對中國強化環境監管的大趨勢,繼續忽視供應鏈污染問題,不只是違背企業社會責任要求,更會給企業經營帶來實際風險。
以IT電子行業為例,在近期中央環保督察中,18家上海市城鎮污水處理廠出水重金屬超標,其中6家長期超標。面對強力問責,污水廠指出“病灶”是納管企業無證排污、超標排污,而兩家大型電子廠由此將面臨關閉。
部分領先品牌已經敏感地意識到這樣的經營風險,蘋果、戴爾、沃爾瑪等品牌,開始關注污水集中處理中長期存在的責任不清問題,將供應商的集中廢水處理設施納入合規管理。
華為、松下、三星等IT行業品牌,還將供應鏈環境風險管控延伸至危險廢物處理環節。而部分領先的紡織品牌,則開始關注化學染料助劑在生産環節的污染控制。
這些進展表明,中國強化環境監管,已經促使産業鏈形成治污動力。然而,即使是在IT、紡織等領先行業,仍有很多品牌沒有行動,而汽車、紙業、制藥、化工、日化、食品、皮革等行業,差距則更為顯著。比如,與汽車制造密切相關的行業,如鋼鐵、玻璃、電池、皮革等等,無疑都是高污染。能力瓶頸的制約,也是重要的原因。
綠色供應鏈管理,涉及供應商數量大,而高風險環節又常常在供應鏈上游,加之地區、行業標準復雜,即使對多年開展社會責任管理的跨國公司而言也是挑戰,國內品牌則更加受制于經驗和能力的欠缺。要滿足企業綠色轉型的巨大需求,在繼續嚴格環境監管的同時,下一步還需要多方合力形成創新解決方案。(馬軍)
-
舍弗勒事件,環保不能屈服于經濟利益
面對環保違規問題,改變之前的沉默應對,拒絕僥倖心理,不要陷入“環保會影響經濟發展”的壞邏輯,而是應將環保和經濟利益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正確認識兩者共榮共生的關係,並主動尋求兩者的協作與共贏,這便是相關企業以後唯一的路。2017-09-29 08:55:54
-
環保督察,催生轉型升級“化學反應”
環保督察絕不是一陣風,不僅是生態環境的保衛戰,也是一場轉型升級的持久戰。2017-09-25 09:45:15
-
新華時評:“環保衝擊實體經濟”是個偽命題
近期,德國企業舍弗勒在網上發布求助函,以零部件斷供為由,要求環保部門對一家因環保原因關停的供應商網開一面。2017-09-22 14:54:13

-
快遞小哥“管閒事”,意外救下一條命!
2017-10-10 14:42:21
-
注意!食品名字裏有這四個字,購買時慎重
2017-10-10 14:42:21
-
中國的“長假經濟”為何西方看不懂?
2017-10-10 14:28:29
-
超長假期之後的大數據説明中國話語權陡增
2017-10-10 10:19:28
-
瘋傳玻璃棧道"碎"了嚇癱導遊,真相來了
2017-10-10 1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