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産業的出現可能帶來新的污染,但並不意味著舊産業就是純粹的天然環保。那種認為在農耕文明時代,人們“詩意的棲居”就毫無污染,只是一廂情願的幻想。
最近,一篇堪稱犀利、熱辣的網文火了。這篇題為《外賣,正在毀滅我們的下一代》的文章,認為外賣業是塑膠垃圾污染的罪魁禍首,還在文末提出了包括抵制外賣在內的多項倡議。
看到這樣的文章,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説得太對了”。相信不少年輕人跟我一樣,把一日三餐的絕大部分交給了外賣業。外賣一次性餐盒大多是塑膠制品,送一次外賣還需要至少一個塑膠袋。可想而知,外賣所用塑膠給環境保護造成了巨大壓力。那些轉發這篇文章的人,恐怕很多正是外賣的日常消費者。
但是,痛心疾首地自省之余,人們更有必要思考,泛泛地指責外賣業能否有助于解決環境問題。正如不開車不是治理霧霾的長久之計一樣,在互聯網外賣業改變很多年輕人生活方式的當下,要求人們不點外賣既不現實,也不合理。作為一個新興産業,外賣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也創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垃圾污染不是什麼新問題。那篇網文缺乏的正是對外賣與整體垃圾污染之間關聯的論證。在互聯網外賣發展之前,生活中大量塑膠袋、塑膠盒已經構成了嚴重的垃圾污染。如今,外賣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加劇了垃圾污染,並沒有科學嚴謹的統計。外賣的確是都市年輕人日常生活中頻繁使用塑膠制品的渠道之一,這些人同時也是互聯網上的主流發聲者,或許會因此誇大外賣造成的環境影響。如果把視野擴大到所有的産業,外賣導致的塑膠産品需求增長未必有想像的那麼多。
同樣值得思考的是,假如沒有外賣,與現在外賣相關聯的污染會不會就此消失?會不會構成更大的浪費?以更多的污染替代擺在眼前的一種污染,顯然不是抵制外賣的正當理由。
對很少自己做飯的上班族來説,如果不點外賣,要麼在單位食堂裏吃飯,要麼在街邊餐館填飽肚子,總之,為了滿足就餐需求需要實體場所。且不論因此對城市空間資源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就餐者外出吃飯耗費的時間、精力成本也不容小覷,甚至造成就餐時段更嚴重的交通擁堵等負面結果。外賣業發展以後,專業送餐員配送到府,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與就餐相關的浪費。
一種新産業的出現可能帶來新的污染,但並不意味著舊産業就是純粹的天然環保。那種認為在農耕文明時代,人們“詩意的棲居”就毫無污染,只是一廂情願的幻想。舉一個例子,在印度,現代化廁所的普及率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和周邊國家,多年以來,人畜糞便污染是讓印度環境治理者感到頭疼的問題。顯然,只有現代化生活方式才能改變原始如廁方式的污染。
當然,我不是為外賣消耗大量塑膠辯護,而是為了闡明對待環保需要形成全局觀念,不能被一種表面的、直觀的污染“一葉障目”。而對于外賣污染本身,不斷演進的技術和方法,終究可以逐步減少餐盒、塑膠袋的污染。
比如,以前一次性筷子多是木筷,生産筷子需要砍伐大量樹木,現在,我們看到絕大多數一次性筷子都是竹制的了。竹子生長速度快,資源的可再生能力強,較好地解決了一次性筷子的生態破壞問題。同樣,餐盒和塑膠袋也可以被更先進的方法替代。
更重要的是環保理念和日常習慣。如果長期在工作單位吃外賣,是不是可以常備一套個人食具,讓商家不必提供一次性食具?外賣平臺也不妨通過價格調節鼓勵消費者準備個人食具。對于塑膠餐盒,如果把購買可降解材料納入不可或缺的成本,就不至于導致“垃圾圍城”。
攻擊一個新産業很簡單,協調社會需求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卻需要復雜和微妙的平衡。外賣滿足了都市年輕人的需求,是新産業和新生活方式的代表,令其為垃圾污染負主責並不公允。(王鐘的)
-
毀掉下一代的不是外賣而是片面的環保觀
一種新産業的出現可能帶來新的污染,但並不意味著舊産業就是純粹的天然環保。2017-09-21 07:25:09
-
外賣毀滅下一代?是套路在毀智商
你呼出的每一口氣都會加劇全球變暖,全球幾十億人,每分鐘將産生多少碳排放?何不炮制出一篇《呼吸,正在毀滅我們的下一代》?2017-09-20 09:02:31
-
三大外賣公司被起訴,誰來為白色污染買單
提高國民素質,從源頭做好垃圾分類這是其一。完善相關政策才是治本之策。完善監管體係和相關法律規定已經事不宜遲,在生産者責任中增加回收的義務。2017-09-10 08:31:58

-
禁令解除,飛機上真的能用手機了嗎?
2017-09-21 08:15:34
-
德國大選即將開戰,送你一份觀戰指南
2017-09-20 08:37:42
-
叫停家長作業,但別變成家長缺位
2017-09-20 13:51:02
-
口腔健康全身健康 近十年愛牙日主題回顧
2017-09-20 13:51:02
-
終于,飛機上可以玩手機了,但另一項禁令可能要來了!
2017-09-20 08: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