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謠,不要再傳了!廣州10月21日外地牌限行是假消息!”這是9月8日晚間南方+客戶端推送的一條辟謠消息,記者第一時間採訪廣州交管部門給出權威資訊。無獨有偶。本周再有武漢5名網友通過杜撰“官方聲明”、篡改截圖等手段,制造“武漢取消ECT收費是假新聞”的謠言。兩起造謠事件,瞄準的都是關乎民眾日常生活的交管資訊,影響極為惡劣。目前,當事每人平均已受到警方的依法懲處,事件也再次給那些造謠傳謠者敲響警鐘。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在方便網友互動交流、表達意見、輿論監督的同時,也存在傳播網絡謠言、散布污言穢語、發布違法違規資訊等不良現象。特別是隨著自媒體平臺的急速發展,一些網友為了吸引眼球、行銷炒作,不惜編造虛假消息、制造網絡謠言,給公眾生活和社會治理造成了不小的幹擾。網絡不是世外桃源,不是法外之地,必須有道德和法治護航。近年來,國家逐漸強化網絡資訊管理,一個重要指向就是打擊網絡謠言。比如,在刑法修正案(九)中增設“編造、故意傳播虛假資訊罪”,要求互聯網注冊用戶進行真實身份資訊認證,規定網站要對跟帖評論審核管理,等等。實踐證明,只有強化對網絡謠言的打擊,才能保證權威、準確、健康的資訊更有市場,更能抵達民眾心間,而不再被網絡謠言所裹挾。
網上資訊紛繁復雜、泥沙俱下,謠言的産生、傳播往往牽涉到許多人和平臺。打擊網絡謠言,需要各個環節同向而行,發揮合力。對于網民來説,要增強識別網絡謠言的能力,特別是面對資訊源模糊的“極端事件”時,更要多一些理性思考,少一些情緒發泄,多一些較真拷問,少一些盲目轉發,不要掉入“造謠推手”設置好的地域攻擊、人身謾罵的陷阱中。對于網絡平臺來説,要強化社會責任和法律意識,加強網絡資訊的審核管理,不能為了點擊率或者博出位,對一些網絡謠言放任不管,從而讓造謠者抱僥倖心理,以身試法。對于主流媒體來説,要強化辟謠力度,在阻遏謠言傳播的過程中發揮好“澄清謬誤、明辨是非”的作用,通過深入調查揭示事實真相,現在許多網絡媒體已經開設有類似“辟謠臺”這樣的欄目。對于網信和網警等管理部門來説,則要加強監管和執法威懾力,不僅要及時澄清謠言,還要依法嚴懲造謠者和相關平臺,以儆效尤,保持高壓打擊態勢,還網絡空間一分幹凈。
從很大程度上説,網絡謠言是資訊資源不對等、話語權嚴重失衡的産物。現在有許多謠言“技術含量”很高,不再是簡單的憑空捏造,而是在一定事實基礎上進行再加工,甚至一些謠言打著“辟謠”旗號出現,成為“謠中謠”,欺騙性和傳播力都更強,常常讓網民防不勝防,不經意間還會成為傳謠的“幫兇”。要打破這種資訊資源不對等局面,逼仄網絡謠言的生存空間,就需要資訊發布部門第一時間站出來回應網友關切。倘若權威發布跟不上,謠言勢必就會滿天飛。這種情況在一些重大突發事件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與此同時,不管是資訊發布者還是政府管理部門,都要確保公布的資訊是準確的、真實的、權威的,否則很可能自身成為“謠言”的源頭,而且也會貶損政府的公信力。比如,面對網絡上的實名舉報,有些基層政府不經調查便積極“辟謠”,結果卻被證明舉報是真實的。如此“打臉”,除了讓自身尷尬,還會影響公眾對政府發布資訊的認可度,所以需要格外警惕,當然也需要嚴厲懲治。
網絡謠言貽害無窮,必須以“零容忍”的態度堅決打擊,不給網絡謠言提供滋生蔓延的土壤和空間,共同營造一個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的清新網絡世界。(丁建庭)
-
打擊地震謠言離不開“識謠教育”
打擊地震謠言離不開積極有效的“識謠教育”。只有公眾的“識謠”能力不斷提高,不信謠、不傳謠和主動辟謠才能成為越來越廣泛的社會自覺。2017-08-13 08:39:30
-
[及時點]謠言治理新規能否終結“舌尖上的焦慮”
“謠言止于智者”在當今的網絡傳播語境中似乎沒那麼容易奏效,國家層面上的支援非常重要。嚴抓嚴打、明確歸責主體是遏制謠言傳播的利器,但同時對食品品質的管控也要跟上才行,相輔相成,才能終結“舌尖上的焦慮”。2017-07-28 10:56:16
-
治理食品謠言,舉報機制須先完善
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舉報的平臺和機制,把舉報機制納入食品謠言智能預警處理平臺,從而對食品謠言治理進行閉環管理,真正建立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心。2017-07-10 08:57:38

-
人臉識別風行,你願意“刷臉”消費嗎?
2017-09-15 08:19:58
-
住在北上廣深,一定要知道的經濟大趨勢
2017-09-14 14:05:50
-
為什麼説民企找繼承人,女兒接班順,兒子接班難?
2017-09-14 14:06:32
-
調查丨避免網絡陷阱,你知道怎樣保護自己嗎?
2017-09-14 10:40:52
-
家用攝像頭隱私被偷窺,該如何防范?
2017-09-14 08: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