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桌文化”的語境裏,酒不是用來品鑒、享受的,而成了一種讓人們用自我傷害的方式來證明“誠意與膽量”的工具。
6月19日,在一所不知名的小酒吧中,廣東某985大學大一學生王耀棟,死在了一片“加油”聲中。他死于酒精中毒,死前,他連續喝下了6杯混合了多種烈酒的“特調雞尾酒”,總飲酒量1800毫升。當時,酒吧推出了一項“3分鐘內喝掉6杯酒則消費免單”的特殊活動,和朋友們在一起的王耀棟,在一片喝彩聲中欣然加入了“致命挑戰”。
有人認為:是酒吧害死了王耀棟,他們不該開展如此誇張的飲酒免單活動;也有人覺得:作為一個成年人,王耀棟不自量力,只能自己承擔一切後果;還有人説:王耀棟的朋友們不夠關心他;更有人説:那些給王耀棟“加油喝彩”的看客讓這個不勝酒力的年輕人下不來臺,他們才是事件真正的元兇。
這些説法都有道理,但都沒有觸及問題實質。沒錯,酒吧、他自己、他的朋友和周圍的看客,都對王耀棟的死負有責任,只要其中一個條件不成立,悲劇就不會發生。但是,涉事各方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最壞的選項。面對這種情況,把責任簡單地歸咎于某一方,無法還原整個事件的邏輯。害死王耀棟的兇手,不是哪個具體的人,而是畸形的酒桌文化。
酒文化在我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然而,事物總有兩面,不那麼美好的“酒桌文化”也大肆流行了起來。在酒桌文化的語境裏,酒不是用來品鑒、享受的,而成了一種讓人們用自我傷害的方式來證明“誠意與膽量”的工具。你越是能喝、越是敢喝,就越能受到“酒桌文化”的褒獎與讚美。不顧健康與理智的狂飲,成了“勇氣和面子”的象徵。王耀棟身亡的酒吧之所以會推出這種“飲酒免單”的活動,王耀棟之所以會“自認英勇”地站出來,周圍的人之所以會加油喝彩,背後都有這種酒桌文化作祟。
王耀棟不是第一個死在酒桌前的人,也不會是最後一個。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年,我國都有超過10萬人死于酒精中毒,在這份“死亡名單”上,不僅有王耀棟這樣的年輕人,也有正值盛年的中年人,本應頤養天年的老人。害人的“酒桌文化”超越了年齡的界限,也超越了職業、身份、地位的界限,從無業遊民到富商巨賈,從知識分子到政府官員……酒桌面前,“眾生平等”,誰也無法逃脫。
王耀棟之死並不偶然,只要畸形的“酒桌文化”繼續流行一天,就還會有新的受害者出現。在個案的視角上,我們可以把這些人的死歸咎于他們自己或具體責任人,但在宏觀層面,社會的不良風氣才是讓悲劇不斷重演的根本原因。只有移風易俗,讓社會認清畸形“酒桌文化”的危害,才能阻止下一個“王耀棟”走向死亡。(楊鑫宇)
-
招商引資不再喝大酒,咋就成了新聞
公款吃喝之風大盛,更可能原本就是權力遮掩容忍甚至縱容下的怪象。嗜酒之民風實不足以深憂,招商引資公款酒風之暫落也不足以深喜。2017-06-02 08:20:36
-
新華時評:要命的“違紀酒”敲響警鐘
黑龍江某農場一副場長上任當天,上午宣誓遵守八項規定,中午接受班子公款宴請“喝了不少酒”,下午被發現身體異常送醫搶救無效死亡。這一天,本應是事業的新起點,卻成了人生的最終點。這頓要命的“違紀酒”裏有痛恨、痛惜,發人深省。2017-01-20 19:48:52
-
用預算監督管住公務接待用酒
聽 聽 聽 聽禁酒令完滿落地,需在預算監管、嚴格程式、末端審計等層面形成合力。全面禁酒令是地方政府強化自我約束的開端,這一舉措可以考慮在修訂全國層面《黨政機關國內公務接待管理規定》時予以吸收、加以推廣。2016-09-30 16:50:19

-
家用攝像頭隱私被偷窺,該如何防范?
2017-09-14 08:28:29
-
為什麼中國的互聯網金融能走在世界最前列?
2017-09-13 19:09:27
-
在北上廣打拼,到底什麼才是歸屬感?
2017-09-13 08:23:11
-
縱觀中國500強15年成長史,能發現什麼規律?
2017-09-13 09:39:23
-
社保卡又增新功能!未來幾個月八大福利要來了
2017-09-13 09:3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