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老人脫帽鞠躬致謝車主”視頻引關注。據報道稱,該視頻是發生在福建莆田,當車主蔡先生看見一位老人站在路邊,就主動停車禮讓讓他先過,這時,這位拄著拐杖、步履蹣跚的老人,在斑馬線上卻突然脫下帽子,連續三次向他鞠躬致謝。
不消説,車主蔡先生無疑是一個具有較高道德修養和文明禮儀的紳士。要知道,雖然在我們杭州,斑馬線上機動車輛無條件地禮讓行人早已成理所當然的事。但我們更應看到,在全國范圍內,除了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之外,車輛斑馬線上禮讓行人的政策落實得並不到位。在一些城市,很多車輛行車時是根本不會顧及到斑馬線上那些膽戰心驚等著過馬路的行人,反而是疾馳呼嘯而過,讓中國式過馬路成了一件腦袋別在褲腰上的事。
在這件事中,亮點當然還是這位連走路都顫巍巍了卻還不忘向禮讓者致意的老人家。大家一致評價,老人家做得這麼自然,真是一位早已將禮節禮儀融化為生活習慣的老紳士!他讓人明白,幾千年的中華禮儀,雖歷經磨難,仍始終扎根于人心。他的一個小舉動,溫暖了人心,讓人們看到了中華文明禮儀重新振興的希望。同時,他的禮節,反過來又在觸動著更多人的心弦,推動他們踐行禮讓行人。
應當説,對于老人鞠躬禮讓者一事,網上的評論與留言高度一致,對禮讓的司機,特別是對鞠躬的老人家,大家都給予了高度的褒獎。但我們同時也看到,也有一小部分意見認為,對禮讓鞠躬,是否過分隆重其事了?假如我們生活中都這麼講究形式上的禮節,是否會讓生活變得拘束起來,就像日本人一樣?
話説日本。不久前一篇《揭開日本人的“道德”面具》引起些爭議,作者説“對于日本,我越來越吝嗇對其禮儀和秩序的讚美了”,因為這種文明形態,“是以極大地壓抑本性為代價的”。而旅日作家唐辛子則回應道,她並沒有覺得,適應了日本式禮儀與秩序,會壓抑了自己的本性,反倒覺得對于一個習慣了禮儀的人而言,拋棄這些禮儀,並不會感覺自由,而只會無所適從。正因為大家都講禮儀和規矩,所以大家才能擁有自由和方圓。將禮節禮儀融化為生活習慣,這是一種文明。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們的禮儀觀念經歷了一段誤區,我們將粗鄙當成了豪情,將不守規矩當成了不拘小節,這些導致了文明秩序的退步,所以,類似二三線城市街頭那些車主寧爭一秒不讓行人的現象才屢見不鮮。當然,文明禮儀需要互動。就拿行車而言,車主停車讓行,被讓行者是否也該加快步伐通過,而不是一面看手機,一面心安理得地慢悠悠地踱步。文明禮儀是互相促進的,像那鞠躬的老人一樣,將禮節禮儀融化成為生活習慣,才能彼此溫暖人心,鼓舞人們去追尋文明的力量。(項向榮)
-
呼喚斑馬線文明,“貼標簽”不如嚴規矩
對不文明現象貼上“沒素質”的標簽,甚至痛罵一頓可能都于事無補,因為我們從不缺這種“吐槽”,缺的是對合理規則的強有力執行和對違反規則者的有效懲處。2017-08-02 10:11:06
-
允許低收入者蹭涼的城市更文明可親
一個城市,如果缺少包容精神,視底層艱難于不顧,過度迷戀所謂的國際化、全球化,不僅脫離了社會現實,也容易制造階層對立和社會矛盾。2017-08-02 09:44:29
-
生態文明建設壘實中國自信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無數中華兒女的百年夢想。為了實現這個偉大夢想,我們黨帶領人民走出了一條自立、自強、自信的崛起之路。政論專題片《將改革進行到底》講述了實現這個夢想的脈絡。2017-07-24 08:42:38

-
鄔賀銓:大數據的共用與開放面臨哪三大挑戰?
2017-08-07 08:38:37
-
FBI新局長是否會繼續調查“通俄門”?
2017-08-07 08:38:37
-
賈康談個稅:科學家和明星不能用同一個標準來衡量
2017-08-07 08:38:37
-
減負再出新規,盤點這些年的“減負令”
2017-08-07 08:37:51
-
多地街頭現“硬幣箱”,公益還是作秀?
2017-08-07 08:0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