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那麼多古詩詞,學那麼多文言文,讀那麼多古書,在今天到底有多少用處?當《中國詩詞大會》等傳統文化類節目紅透半邊天的時候,我們耳邊仍不時聽到這樣的疑惑。
這是個隨意就能提取資訊、利用資訊的時代,時間的車輪碾壓一切滾滾向前,包括古詩詞在內的一些傳統文化被一部分人認為不再有或者大大減少了經世致用的實用價值,確實如此嗎?傳統文化對當代人來説到底有何現實價值?這些價值在今天應該獲得重視嗎?
答案應該是清晰的。即使今天我們隨時可以線上查詢到《四庫全書》,搜索到《説文解字》,手指一動,就能輕松找到任何一句唐詩宋詞的上半句和下半句。但,這些由技術革命帶來的便利,並不意味著傳統文化養成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更不代表著我們可以將傳統文化束之網絡這個高閣。
相反,有傳統文化素養和沒有傳統文化素養的人在資訊時代的差異會更加明顯。一個能在百度上搜出《離騷》的人,和一個能通篇朗誦《離騷》的人,他們的能力當然是不一樣的。
這讓人想起網站“知乎”上有這麼一個問題:會古詩詞和不會古詩詞這兩種人有什麼區別?底下有人回復:如果不會古詩詞,看到景色的話,你就只能在那裏發出一些無意義的慨嘆,比如看到長城只會説:真長啊,看到黃河只會説:真黃啊,詞匯非常枯燥。但如果會古詩詞,你就可以吟上一兩句諸如“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詩句,有了古詩詞的加持,景物便有了不一樣的意境與美感。
詩詞最初的功能是表達。孔子曾經對他的兒子説過:“不學詩,無以言”。不過對于當代人來説,表達已經不是詩詞、文言文最主要的功能。學習包括古詩詞在內的傳統經典的核心訴求,應該是一種審美教育和人格養成教育。
所謂審美教育,是要提升人對美的欣賞力、感受力和鑒別能力。鑒別能力容易理解,何為欣賞力和感受力?在網上看到一位中國留學生説,自己剛出國時不適應國外生活,有一天晚上,又是風雨又是雷電,幾個中國留學生聚在一起,忽然有人念了一句“僵臥孤村不自哀”,結果大家都和了起來:“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和著和著,大家都哭了。這種由文學産生的共鳴和移情,就是對美的欣賞力和感受力。
審美能力的缺失,在當今教育中並不少見。一位北京重點高中的高級語文老師曾告訴記者,現在的學生感情很幹癟,因為家庭把孩子當寶貝一樣養著,他們只顧自己,缺少一種情懷,很難被書籍打動。沒有被打動,書籍就很難進入他們的心靈軌道,影響他們的行為方式。為什麼會有這種審美能力的缺失?這值得深思。我們的傳統文化裏很多經典,蘊含著深厚的個人情感和人生體驗。在學習這些作品時,如果不能與作者産生“情感交互”,不能體會作者的思想和情懷及其在中國文化語境下有哪些歷史價值和時代價值,那麼是談不上受到偉大歷史人物熏陶的,更談不上能形成自己的人格操守、處事原則、價值判斷和情懷。從這些層面看,傳統文化養成和浸潤在當代還得繼續給予高價值評估。(鄭 娜)

-
前11個月 河北國企利潤同比增長83河北國企利潤同比增長83.2%科技人工智慧2016-12-24 12
-
前11個科技人工智慧2016-12-24 12
-
前11個月 河北國企利潤同比增長83河北國企利潤同比增長83河北國企利潤同比增長83河北國企利潤同比增長83.2%科技人工智慧2016-12-24 12
-
2017年“我向總理説句話”建言徵集活動
2017-02-21 09:55:26
-
段子手:報告老師,我的寒假作業上天了!
2017-02-21 09:55:26
-
杜絕闖紅燈現象,除了罰抄交規還有什麼好辦法?
2017-02-22 10:13:22
-
闖紅燈"罰抄寫"任性執法要不得
2017-02-22 10:13:22
-
這些安全標誌你認識嗎?
2017-02-21 09:5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