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31日電 題:別讓器官捐獻卡在“後顧之憂”上
新華社記者 羅爭光、崔靜
重慶一個小生命僅僅存活了33個小時,腎臟卻挽救了一名女士;安徽7歲的“她”捐出器官,河北7歲的“他”重獲新生……一個個案例溫暖人心,但低器官捐獻率的現實卻表明,只有消除捐獻者諸多“後顧之憂”,才能挽救更多瀕危生命。
我國每年因終末期器官衰竭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約有30萬人,而每年器官移植數量僅約1萬例。巨大供給缺口的背後,除了傳統倫理觀念的束縛,“醫學之外”的細節成為不容忽視的障礙。
首先,器官捐獻者和受捐者的隱私應得到充分尊重。按照國際慣例,對器官捐獻者、受捐者實行“雙盲”制度,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杜絕器官買賣,並避免雙方受到不必要的壓力和騷擾。但據報道,有捐贈者家庭被人質疑“買賣器官”,也有明星去世並捐贈角膜後資訊被漫天炒作,捐受雙方家庭不勝其擾。關注器官捐獻,絕不是“窺探隱私”。
其次,在供求嚴重失衡的情況下,緊缺的器官供體資源如何公正、公平地分配到真正有需要的人身上,一直是人們對器官捐獻的關切之一。為確保有限且珍貴的捐獻器官被合理分配利用,2013年8月,國家衛生計生委制定《人體捐獻器官獲取與分配管理規定(試行)》,旨在最大限度排除人為幹預。未來,在嚴格保守捐贈人隱私的前提下,諸如供體數量、類型等諸多資訊,應當進一步公開透明,便于社會監督。
愛不是單向的,受捐者要常懷感恩之心,社會也應當給予器官捐獻者家庭更多的關愛和幫助。對于捐獻者家庭,是否應當在設立專項器官捐獻基金的同時,建立長效機制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不要讓捐獻者家庭獻出大愛卻添新愁。
作為一項代表著現代文明和先進生命觀念的社會公益事業,人體器官捐獻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從機制的完善到觀念的轉變,都非一日之功。期待全社會共同關注並盡力解決其中存在的問題,讓生命接力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選擇。
-
我國人體器官捐獻登記數量7年增長近百倍
記者31日從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獲悉,2016年,我國登記捐獻遺體和器官的志願人數達104538人,與2010年的1087人相比,增長近100倍。2017-03-31 20:20:26
-
全國首支器官捐獻殯儀服務紅十字志願服務隊成立
作為全國殯葬行業領域成立的首支專門從事開展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宣傳、對捐獻者治喪提供志願服務的隊伍,這支志願服務隊伍成立後將為重慶市的遺體器官捐獻者提供更加貼心的殯葬服務和人道關懷。2017-03-29 21:33:15
-
遺體捐獻:他們給人間最後的禮物
身患絕症的衛生學校學生畢士敏2010年實現了自己的諾言,為祖國的醫學事業捐獻出自己的遺體。1999年的一天,司堃范向老伴兒和女兒、兒子正式宣布:去世後將遺體捐獻給醫學事業。2017-03-27 15:45:32

-
前11個月 河北國企利潤同比增長83河北國企利潤同比增長83.2%科技人工智慧2016-12-24 12
-
前11個科技人工智慧2016-12-24 12
-
前11個月 河北國企利潤同比增長83河北國企利潤同比增長83河北國企利潤同比增長83河北國企利潤同比增長83.2%科技人工智慧2016-12-24 12
-
游泳應該成為大學生必備技能嗎?
2017-03-31 08:18:58
-
驚!正規渠道購買的新車為何上不了戶
2017-03-31 08:50:30
-
他們竟然僅用1個雞蛋解決了垃圾分類難題
2017-03-31 08:50:30
-
北京2030年什麼樣?看這份規劃
2017-03-31 10:00:19
-
警惕!做飯時四個習慣有致癌風險
2017-03-31 10: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