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首頁
專訪十八大代表、北京市西城區委書記王寧:謀劃“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核心功能區”發展
2012年11月08日 11:55:48
來源: 新華網
【字號: 】【打印
【糾錯】

    

    11月7日,十八大代表、北京市西城區委書記王寧接受新華網記者獨家專訪。新華網記者 楊理光攝

    新華網北京11月8日電(記者黃庭滿 陳元 楊理光)北京市西城區屬於北京的老城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鮮明的古城風貌,同時又承擔着首都核心功能區職能。在北京市提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戰略目標後,如何按照這一目標思考西城區的發展,推進文化建設和民生建設,成為許多網友關心的話題。7日晚上,新華網十八大代表訪談組獨家專訪了十八大代表、北京市西城區委書記王寧。

    建設“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文化中心”

    新華網記者:我們注意到,作為首都核心功能區,北京市西城區近些年各方面建設取得了新的成就,其中之一就是文化建設,比如天橋演藝區的建設和發展。首先請您談談為什麼西城區如此重視文化建設,以及未來在進一步推動西城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方面的思考。

    王寧:北京市西城區是一個有着豐富文化傳統和文化內涵的區域。西城區有一個基本定位,即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文化中心。首都北京是全國的文化中心,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要“充分發揮北京全國文化中心示範作用”,西城區作為首都核心功能區,更應該發揮文化建設的示範和引領作用。西城區有先天的優勢,就是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同時匯聚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特別是2010年北京市區劃調整後,原來的西城區和宣武區合併成現在的西城區,文化建設優勢更加明顯。

    從自身優勢出發,加強文化建設,我們重點突出幾個方面:一是在傳統文化方面,要更好地挖掘歷史資源,充實歷史古都的文化內涵,把歷史名城保護作為一大文化特色。比如西城區有很多會館、大量歷史名人故居、歷史遺存以及最古老的街巷胡同等,西城區五十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就有十平方公里是保護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有一百多項。因此,怎樣把過去的歷史遺存原汁原味地體現出來,把它的故事和文化內涵挖掘出來,讓其作為一個文化財富源遠流長保存下去,怎樣繼承這種文化傳統併發揚光大,是文化發展繁榮要堅持的一方面。

    在傳統文化上,還要通過建設文化功能區來推動文化發展繁榮。歷史上的天橋為大家所熟知,是傳統藝術和民俗藝術的發祥地之一,新的天橋演藝區就是要把它的功能恢復和挖掘出來。我們規劃了兩平方公里的新的天橋演藝區,這裡聚集了五十家大大小小的劇場,目前第一個啟動的項目已經動工修建,同時為了配合演藝區的建設,我們準備恢復建設一座老天橋。這樣的功能區集合了演出、文化、商業,是一種大文化的概念。

    二是除了傳統文化,我們要堅持創新驅動,在現代文化引領上做出新的載體和産業。在新的文化産業上主要突出兩個方面:第一是出版産業。我們在2010年年初創立了中國出版産業園區,即在德勝科技園,作為文化産業的組成部分,現在這裡已經聚集了很多出版公司,包括一些非常著名的圖書策劃公司,這個地方已經越來越發揮出它的作用,現在很多的暢銷書都是從這裡走出去的。第二個是設計産業,在我們區的北部,叫工業設計産業園,包括工業設計、創意設計、建築設計等。今年年初,聯合國授予北京“設計之都”稱號,這塊牌子就落在西城區,現在西城區把設計産業作為文化産業新的形態着力發展,不久的將來,設計産業將成為北京市文化創意産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着眼北京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目標謀劃西城區發展

    新華網記者:今年北京市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新的戰略目標。西城區定位“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文化中心”,建設文化産業大區,是否也是立足北京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這一目標而制定的?

    王寧:對。建設世界城市有個基本定位,就是建設先進文化的聚集之都。文化是北京成為世界城市的一個主要特徵,也是一個指標。同時,西城區作為核心功能區,在創建世界城市中,在其他幾個方面也具備優勢。西城區是高端産業聚集之區,金融街聚集了大概1600多家銀行業和金融機構,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中心。打造世界城市還有一個重要特徵,即打造人才聚集之都。西城區不僅總部經濟特徵明顯,而且國家決策機構也都在此,聚集了大量優秀人才,這也是西城的優勢所在。此外,作為城市核心區,很多國際活動也都在西城舉辦,是國際活動聚集之都。

    北京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作為首都核心功能區,西城區理應走在前面,這是它的區位和功能所決定的。為實現這一點,我們提出西城區區域發展三大戰略:即服務力區、金融強區、文化新區。

    新華網記者:原來我們講,西城區是首都核心功能區。如今,北京市提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目標,從這個角度看,西城區的發展方位可以説也更深了一個層次,即“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核心功能區”。按照這個層次思考西城區的發展,應會使西城區躍上一個新的發展境界。您怎麼看?

    王寧:你説得非常對。作為世界城市核心區的標準,我認為,應該更多地反映在城市中心區的品質、品味、管理水平以及市民的文明程度上。我們目前正在細化這些指標,從核心區來講,這些指標應該更高,意味着你的管理應該更加精細化,小到每一個市政設施,大到讓群眾生活更舒適,環境更優美,要能和世界各大都市相媲美。當然我們現在離這樣的指標還有差距,比如大家關心的交通問題,市民對服務業的需求,城市怎樣更便利、更宜居等,這方面我們還有差距。

    構建“全響應”體系在民生工作和社會建設上走出新路

    新華網記者:在喜迎黨的十八大報道中,新華網開設了一系列網絡調查活動。調查發現,網民關注最多的是民生問題。網民既肯定過去十年的民生成就,又對未來民生發展充滿期待。作為首都核心功能區,西城的發展階段跟很多區域特別是很多地市不一樣,西城在民生發展上有何設計?

    王寧:民生問題是一個大問題,是我們黨最關注的問題,也是這麼多年來各級黨委和政府最關心的問題。在西城,要在這些基礎上加一個“更”字。作為首都核心功能區,民生是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西城區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每平方公里有兩萬到三萬人,人口眾多,人的需求是第一位,如果滿足不了這些需求,你的工作就沒有到位。實際上,這幾年我們很重視這個工作,十一五期間,區政府投入500個億用於市民教育、衞生、社會保障等民生需要上。

    在新形勢下,我們也在研究這個問題,根本的是要創新思路,滿足需求,與時俱進。隨着時代的變化,老百姓有着新的需求。按照社會建設的思想,我們提出“全響應”的社會建設機制,簡單講就是“有求必應”,群眾有什麼合理需求,政府就應該有所響應。我們建立了“全響應”的工作機制,即“訪聽解”工作機制:訪民情聽民意解民難。通過這個&&,從去年到現在,一年裏我們蒐集了38000多件群眾反映的各種各樣的問題,目前28000件已經有了解決辦法或得到解決,解決不了的我們要求做好説服工作,在條件成熟後予以解決,做到件件有回應、有求必應。“全響應”體系是西城區做好民生工作最大的一個抓手。此外,滿足民生需求還需要政府動員社會組織一起來解決,現在政府每年拿出兩千萬元購買社會服務,比如群眾關心的養老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向社會機構購買養老服務來解決。

    我們希望在民生工作和社會建設上走出一條新的路子,讓群眾在我們這個區域生活得更美好。

分享到:
( 編輯:安傳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