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三代人见证青藏铁路西格段变迁

发布时间: 2024-05-14 12:39:00 来源: 中国西藏网

  今年是青藏铁路西格段开通运营40周年。40年间,一代代青藏铁路人前赴后继,为保障青藏铁路的安全畅通作出了重要贡献。来自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德令哈工务段大柴旦线路车间小柴旦线路工区的赵海忠一家三代是万千铁路人的缩影。

  初代养路工人——上道不离“三件宝”

  1958年,赵海忠的父亲赵恒学为支援国家三线建设,通过招工孤身一人从遥远的河南来到青藏高原参与兰青铁路建设。铺设钢轨、枕木全靠肩挑、背扛、手抬,基本上每天都是起早贪黑轮班干。兰青铁路建成通车后,赵恒学被调入铁路部门工作。1983年,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赵恒学举家西进,来到德令哈工务段工作,成了青藏铁路西格段开通以后的第一批养路人。当时的线路维修工作都是体力活,而且作业工具都很落后笨重,养路工“三件宝”:洋镐、耙子、破棉袄。大家相互之间经常调侃的一句话就是“远看收破烂的,近看工务段的”。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赵恒学依然秉承着不怕苦、能吃苦的精神,坚守在荒凉的戈壁上,直到退休。赵恒学常说:“虽然环境条件不好,但是有铁路的地方总要有人去维修和守护,时间长了也就慢慢适应了!”

  第二代养路工人——器具朝着机械化方向发展

  1987年,赵海忠被分配到青藏铁路西格段,先后在欧龙山、红铁山、锡铁山、饮马峡、小柴旦等线路工区任线路工、工班长职务,从事铁路线路维修、保养工作。回想起刚参加工作时,青藏铁路还是单线、非电气化,火车时速也只有四五十公里。一开始,线路维修还是在用老养路工的“三件宝”,每天的工作就是“砸洋镐”,靠人工捣实线路,让火车平稳、安全通过。当时,两个人一对镐头,每天需要对100多根枕木周边的石砟进行捣固作业,一天下来需要砸镐6800余次。后来,大量机械化工具开始取代老养路工们的“三件宝”,线路捣固作业也改用内燃威克捣固机,2个人合作用2个小时就能捣固40-50根水泥枕,维修作业工具逐步朝着机械化方向发展。

  在参加工作的近40年时间里,让他最为自豪的事情是职业生涯中多次亲历铁路提速,在他的岗位上没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而且他本人也多次获得段、集团公司先进生产者、优秀工班长、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当代养路工人——维修更加注重精细化、精准化、精良化

  从小在铁路边长大的赵明涛,小时候在父亲赵海忠工作的沿线工区大院玩耍。铁路上换下的废旧弹条、道钉等都是他童年时的玩具,从小的耳濡目染使他更加熟悉铁路,也对铁路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2016年12月,大学毕业的他参加招聘考试,如愿来到青藏铁路工作,巧合的是他也被分配到德令哈工务段,而且是在号称世界高海拔第一长隧的新关角隧道工作。

  如今,青藏高原上铁龙飞驰,青藏铁路线桥设备维修工作更多采用了新科技,高原铁路职工使用电子道尺、激光测距仪、轨道检查仪等先进设备来维护线路,设备维修更加注重精细化、精准化、精良化,设备质量有了很大改善。在赵明涛眼中,火车运行速度提高了,职工劳动强度降低了,大家的生活质量也越来越好了。

  时代在变迁,铁路也在不断发展。从单线运行到复线电气化运行,从东风型内燃机车到和谐型电力机车,直到如今时速160公里的复兴号动车组上线运行。祖孙三代人在青藏铁路西格段不同发展时期扮演了同样的角色,他们传承着对铁路的情怀,也继承了上一辈的担当精神,他们是青藏铁路发展的经历者、参与者,同时也是见证者,他们的工作史便是青藏铁路西格段的变迁史。(中国西藏网 通讯员/东主才让 孙丹丹)

(责编: 陈卫国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