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鐵路分局簡介列車時刻表車站業務鐵路知識新聞報道
相關報道
太鐵分局撤並機構實現近千名幹部“無震蕩安置”
太鐵運輸實現整合效應經濟效益取得歷史突破
太鐵分局成為山西企業的“總調度長”和旅游市場“先行官”
  
  
  
 
 
 
 
太鐵運輸實現整合效應經濟效益取得歷史突破

 

  新華社太原訊(記者帥政)北京鐵路局太原鐵路分局堅持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鐵路運輸工作的實際結合起來,重點以黨的十六大所要求的“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為出發點,在去年成功實現重組改革後,按照“大分局、大運輸、大發展、大效益”的要求,確定了“客貨並舉、黑白並重、暢通南北、大出大入”的運輸組織工作總體思路,優化運力配置,大力挖潛提效,貨運量、換算周轉量、運輸收入三項主要指標均創歷史最好水平,實現了“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應。

  據太鐵分局分管運輸工作的副局長邊玉文同志介紹,該分局運輸實現整合效應經濟效益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取得了突破:

  一是從調度龍頭入手強化運輸基礎工作。在2001年12月28日順利完成調度所搬遷倒接的基礎上,分局重新制訂了調度人員崗位責任制,明確了各&的分工,規範了作業標準和命令發布程序,統一了考核辦法,確立了“三抓三保”(抓團結、抓磨合、抓協調,保暢通、保增量、保重點)的日常調度指揮原則,在組織調度人員學習新規則的同時,安排休班人員深入到以前沒有到過的站場,熟悉設備,了解情況,提高調度工作的針對性,從形式上和內容上實現了調度指揮的集中統一、有序銜接和平穩過渡。

  二是從集運高效入手優化運輸生産布局。為解決兩局合併後,裝車站點多(121個車站、446條專用線),煤焦開戶多(382個煤炭戶、487個焦炭戶),貨源流向多,站&、貨位亂,既影響作業效率,又威脅安全生産的問題,分局在對管內貨源和各企業的生産能力進行拉網式普查,對各站裝卸能力和各線通過能力進行重新核定的基礎上,以車流與能力相匹配,最大限度地組織成組、整列發運為原則,清理整頓了煤焦發運戶頭,取消、合併煤炭發運戶69家、焦炭發運戶64家,分別佔到開戶總數的18%和13%;取消了18個車站的煤焦發運業務,佔原發運車站的21%,優化了貨物發運布局。同時,積極推進運輸組織配套建設,重新劃分了太北、榆次、侯北三個編組站的作業分工,調整了太北、介休、臨汾三個車輛段的列檢生産布局;加強了調車機(調度機)的管理:優化了調車機的使用,為有序運輸、增運增量奠定了基礎。

  三是從挖潛提效入手實施擴能戰略。對侯月、侯西及南同蒲線的運行圖進行了大幅度調整,增加貨物列車33對,擴大了分界口的交車能力。6月1日以來,嘉峰口、禹門口日均分別比調圖前提高4.9列和2.7列;為介休、臨汾、侯馬北三個機務段增配機車22&,保證了調圖所需機車的供應;開通了侯馬北到達場3條到發線,採取迂迴運輸、組織一站直達和階梯直達等運輸組織措施,較好地保證了榆次、侯北兩大樞紐的暢通。根據孝柳線大幅增量的實際,開通了萬安至義棠聯絡線,先後兩次調整了介西線運行圖,較好地實現了點線能力的有序銜接。

  四是從管理源頭入手加強運輸組織。通過抓職能部門管理體制的理順,抓運輸效率指標的分析,抓全員理財作用的發揮,抓黑白裝車比例的最佳匹配,抓聯挂考核、重獎激勵的實施,較好地解決了運用車相對過大、裝車數相對較少的問題。針對分局管轄範圍擴大,自備車數量增加、空距加大的實際,對管內143列自備車實行了統一調運,提高了自備車使用效率,自備車周轉次數達到月均6.7趟,較以前增加1趟;強化了“五定班列”的組織,23套“五定班列”周轉次數達到月均7.3趟,較以前增加了1趟。

   據了解,“撤臨並太”近一年的實踐,太鐵分局運輸整合效應明顯顯現,經濟效益取得歷史性突破。今年1—10月份,貨運量完成10159.4萬噸,為年計劃的85.9%,較進度計劃超264.8萬噸,同比增運730.4萬噸;換算周轉量完成38664.7百萬換算噸公里,為年計劃的88.3%,較進度計劃超1822.4百萬換算噸公里,同比增加2919.1百萬換算噸公里;運輸收入完成496535.3萬元,為年計劃的84.6%,較進度計劃超收2472.8萬元,同比增收35129.4萬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