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通區“跨村聯建”激活鄉村全面振興新動能-新華網

利通區“跨村聯建”激活鄉村全面振興新動能

2024-05-14 09:22:58
來源:利通區委宣傳部

  近年來,寧夏吳忠市利通區聚焦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不平衡、帶動發展後勁不足等問題,打破就村抓村、就支部抓支部的慣性思維和路徑依賴,積極探索“跨村聯建”模式,推動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由單打獨鬥向抱團發展轉變,形成了“以點帶面、一線串珠、全域推進”的黨建引領鄉村全面振興新格局。

  組織聯建,統領片區發展“一盤棋”。在不改變原有行政劃分和自治主體的情況下,利通區探索“區委統籌抓、鄉鎮黨委重點抓、農村支部具體抓”工作機制,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為抓手,通過“1+1”“1+N”等方式指導鄉鎮設立跨村聯建工作領導小組,組建了6個功能性聯合黨委,並選拔威信高、能力強、公道正派的村黨支部書記擔任聯建村聯合黨委書記,通過選優配強帶頭人,優化組織設置,採取“定期提交議題、集中研究協商、分級認領實施、上下一體聯動”方式,實現了跨村“聯姻”,連片協同發展。

  金積鎮大院子村曾經是軟弱渙散村,自從推行“跨村聯建”黨建模式後,村級班子戰鬥力顯著增強,“頭雁”引領作用發揮好,村莊發展煥然一新,村實現集體經濟收入增幅36%,其他聯建村年集體經濟收入增加超過10萬元。2023年金積鎮大廟橋村被農業農村部推介為第一批全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村級典型案例。

  資源聯享,畫好一體聯動“同心圓”。因村制宜推動資源聯用、産業聯興,帶動規劃融合、發展整合,利通區鄉村走出了“1+2>3”的抱團發展、合作共贏的新路子。

  發揮區委統籌作用,建立“跨村聯建”抱團發展&賬,摸清各村現有“家底”,統籌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資金、人才項目資金、農村實用人才等資源向試點推廣村傾斜,有力夯實了大廟橋、新華橋、澇河橋等村領辦辣椒深加工、民宿旅游等産業基礎。

  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為抓手,通過“黨支部+村集體+合作社+農戶”四位一體經營模式,採取先進帶後進、富村幫窮村方式,並在全區38個行政村進行推廣。

  指導鄉鎮建立“跨村聯建”聯合黨委,依託聯合黨委建立人才工作站、博士站、科技小院3個、引進(含柔性)專家人才25人、培育本土人才141人,開展聯建村“土專家”“田秀才”聯育活動56次。通過組織跨村領、産業跨村帶、人才跨村育、設施跨村建、資源跨村用,推進了片區資源共享,合力推進各村均衡發展,有效解決了過去靠一個村單打獨鬥難以解決的問題。

  産業聯興,凝聚鄉村致富“向心力”。利通區把推動産業發展作為實施“跨村聯建”黨建模式的重要抓手,堅持以産業項目為落腳點,通過項目打捆使用、土地規模流轉、産業連片開發等方式,互幫謀劃、互幫項目、互幫資金、互幫開發,抱團做大優勢産業,策劃生成了一批批優質産業項目,鄉村振興呈現出多點開花、齊頭並進的美好畫面。

  金銀灘鎮團莊村與扁擔溝鎮石家窯村聯合成立吳忠市利通區興牧富民專業合作社,共同投資450萬共建牛羊肉精分割交易大廳,通過分割包裝增加肉類附加值的辦法抵禦市場衝擊,解決石家窯村80%農戶和團莊村農戶黃牛銷售問題,為周邊300余名群眾提供穩定的就業崗位,每人每月增收6000元左右。

  郭家橋鄉引進安徽瓦大農業科技公司種植“瓦大”西紅柿,跨鎮域聯建,輻射帶動周邊金銀灘鎮、東塔寺鄉、板橋鄉等鄉鎮連片種植,培育帶動260名本地農民參與技術種植、園區管理、訂單銷售等環節,幫助低收入群體、困難群眾、留守婦女老人等180餘人實現就近務工。

【糾錯】 責任編輯:紀桂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