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銀川8月3日電(記者艾福梅)2日,“2025年絲綢之路文化遺産保護與利用産學研用合作研討會”在寧夏固原順利召開,近150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文化遺産系統性保護與活化利用等相關議題展開深度研討。
據了解,本次研討會由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廳、寧夏大學、廈門大學、陜西師範大學、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博物館聯合主辦,寧夏大學民族與歷史學院、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博物館共同承辦。其核心目標,一是加強高校與地方文博單位在絲綢之路文化遺産保護與利用領域的産學研用合作交流;二是通過多學科視角挖掘文化遺産保護利用的歷史價值與實踐路徑;三是推進文化遺産資源的活化利用。
在開幕式後,産學研用系列簽約與授牌儀式舉行。寧夏大學民族與歷史學院與寧夏固原博物館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寧夏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與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簽約,共建革命文物協同創新研究中心;寧夏大學農牧交錯帶中華文明演進實驗室工作站完成授牌,覆蓋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及固原博物館;寧夏大學民族與歷史學院授予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教學科研實習實踐基地”。
杜建錄、肖愛玲、楊劍、王飛、劉文榮、張強、張多勇、孔德翊8名學者分別圍繞文化遺産保護、絲綢之路考古新發現、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等主題作大會主旨報告,從不同研究視角分享了前沿成果與實踐經驗。在分組討論環節,與會專家聚焦文化遺産系統保護利用與研究、絲綢之路文物考古研究、絲綢之路石窟與藝術研究、新時代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與博物館研究四大核心主題,結合具體文化遺産保護實踐案例展開深入交流:既有對絲綢之路文物考古新發現的解讀,也有對石窟藝術傳承脈絡的梳理;既探討了文化遺産系統保護的路徑,也交流了革命文物活化利用的創新模式。這場跨領域的學術對話,進一步凝聚了高校與地方文博單位産學研用合作共識,為後續實踐奠定了理論基礎。
作為古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寧夏固原承載着豐富的文明記憶。寧夏固原博物館館長張強&&,將系統梳理本次研討會的學術成果,聯合高校、科研機構及産業力量,推動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向科學化、專業化升級。
據寧夏大學民族與歷史學院院長杜建錄教授介紹,絲綢之路文化遺産保護與利用産學研用合作研討會是教育部委託寧夏承辦的國際産學研用合作的重要內容之一,自2022年至今,寧夏已經連續舉辦4屆。此次他們與寧夏文博行業在絲綢之路重鎮寧夏固原共同舉辦産學研用合作會議,旨在以絲綢之路文化遺産保護利用研究為紐帶,為高校、科研院所、文博單位、文旅産業搭起合作交流橋梁,協同探索文化遺産保護與産學研用的創新合作機制,促進區域文化旅游産業融合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