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大武口區深化線上線下多業態消費融合,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將文化、商業、旅游、體育四大産業深度整合,形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體賦能”的協同發展模式,通過場景重構、業態創新和資源共享,構建起了覆蓋全産業鏈的文體旅商提振消費新圖景。
一城塑業態,突破“協同壁壘”創新機制
通過文旅、商務搭建&&,大武口區組建文體旅商聯合體,吸納餐飲、酒店、協會、社會組織等63家成員單位進入,建立文體旅商融合發展聯席會議工作機制,創新跨部門協同管理機制,破除信息共享機制障礙,以文體旅系列活動為牽引,搭建産業聯盟與合作&&,推動轄區內文商旅體領域不同業態、不同企業間的協同聯動與融合發展。同時,注重培育和發揮行業組織的核心作用,大力支持行業協會、商會等組織發展,實現多方主體的有效聯動與資源優化配置。
創新機制自正式推出以來,大武口區探索形成“産品+內容+場景+營銷”的跨界融合模式,構建了集營銷共享、資源共融、政企溝通、新型政府服務四種功能於一體的綜合創新品牌體系,從而實現了文體旅商資源要素在傳播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上“三位一體”、融合發展。
2025年上半年,大武口區累計接待游客218.65萬人次,同比增長5.85%;實現國內旅游花費 3.57億元,同比增長5.29%,政策紅利持續釋放。
一策撬&&,構建“文體旅商”消費磁場
制定&&了《大武口區提振消費十條措施》,以政策創新為引擎,打造文體旅商融合的“政策生態圈”。
舉辦“聚力・生長—工業新生無限可能”為主題的城市印象嘉年華,以100項特色文體旅活動撬動全年融合發展新序幕,並在現場與15家黃金合作夥伴、5名文旅星推官、8名家鄉推介官、6名城市印象大使同頻共振,以文體旅活動為媒介,共同講好“大武口故事”。
聚焦沙湖引流,探索制定延長專線班車、特色體驗驛站、賽事活動聯辦等“湖城聯動”9項措施,讓沙湖與大武口實現“雙向奔赴”,助推兩地旅游資源“1+1>2”的疊加發展。五一期間,湖城聯旅游線路接待游客超8萬人次。
充分釋放政策紅利引流效應,《十條措施》先後吸引香港精裝明星足球賽、“寧夏君悅錦秀杯”2025首屆沿黃城市6人制足球邀請賽等賽事落地大武口區,“文旅+體育”等話題傳播點擊量突破1300余萬人次,城市影響力、消費活力得到有效提升。
一賽匯百業,創新“賽事經濟”消費熱點
賽事是城市的動感音符,大武口區秉持“跟着賽事去旅行”服務理念,助推體育賽事成為文旅消費“催化劑”。
今年上半年,先後舉辦寧夏第八屆農民籃球爭霸賽、“馳”行大武口 野“趣”賀蘭山大武口區第二屆自行車騎行季、“奔跑吧·少年”定向越野運動會等賽事6場次,吸引參賽的外省區選手佔比突破30%,賽事影響力、知名度逐漸顯現。賀蘭山自行車騎行季已形成了“觀賽+旅游+消費”的閉環體驗,也讓賀蘭山賽道成為“網紅打卡地”;港精裝明星足球隊慈善賽“明星引流+文旅變現”模式,展現出“賽事IP+城市名片”的強大號召力。
下半年,通過承辦賀蘭山汽車摩托車越野賽、陜甘寧革命老區籃球巡迴交流賽、黃河流域九省(區)籃球友誼邀請賽、寧夏第二屆“石榴籽”體育節暨“村BA”邀請賽、2025年“共築家園”全國青少年建築模型教育競賽活動總決賽等賽事,大武口區將打造“看一場球、識一座城、品一方味、帶一份禮”的閉環文旅消費體驗。
一文聚合力,賦能“以文彰旅”文化傳承
聚焦文化傳承與旅游發展的深度融合,助推成為擴內需、促消費的重要引擎。
大武口區在寧夏全區層面率先制定印發《非物質文化遺産産業發展扶持辦法(試行)》,以“真金白銀”鼓勵非遺傳承人、文創企業主動創新,將地域文化融入産品與服務中,提升文旅産業附加值,打造賀蘭山陶瓷館、厚德非遺工坊等體驗點位,讓游客從“走馬觀花”轉向“深度體驗”,讓非遺文創從“單一售賣”轉向“規模産業”,從而帶動消費升級。
堅持文化搭&,旅游唱戲,打造獨具大武口特色的工業風廣場舞《來到大武口》,通過“舞蹈教學+工業遺址探訪+特色美食品鑒”沉浸式文旅新場景,成為激活夜經濟的鮮活載體。
今年上半年,大武口區累計組織開展“送戲下鄉”“廣場文化活動”等文化活動82場,其中廣場舞《塞上石嘴山》在寧夏全區大賽中斬獲佳績,以文化紐帶鏈結2.3萬餘名群眾消費熱情,讓群眾在藝術中收穫幸福感。“五一”期間,龍泉村的民俗體驗、石炭井的光影探秘等21場文旅活動,吸引游客18.89萬人,增收301.54萬元,彰顯了文化搭&、旅游唱戲的“流量變留量”成功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