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銀川市興慶區堅持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為軸心,創新構建“文明實踐+”七維融合矩陣,通過開展特色系列活動,探索文明實踐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的“興慶樣本”,讓文明實踐如春風化雨般激活基層治理的“一池春水”。
“文明實踐+文化潤心”:涵養精神文化沃土
為持續鞏固“中華誦讀之城”創建成果,興慶區舉辦“文明實踐 聲潤古城”首屆全民朗誦大賽,深化“書香興慶·興慶書香”全民閱讀活動品牌建設。
同時紮實開展“強基工程”—文藝助力基層精神文明建設行動,組織文藝志願者開展“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書法家迎春送福志願服務活動,為不同層級的群眾提供文明實踐文藝志願服務,受益群眾達5200餘人次。
“文明實踐+記憶傳承”:賡續銀川老城歷史根脈
為持續挖掘與傳播銀川老城的歷史文化故事,興慶區開展“拾舊·尋根,故鄉記憶展”“我記憶中的銀川老城”展示角等文明實踐活動,尋找銀川老城特色的老物件、老影像等,挖掘老物件背後的故事,讓群眾在了解銀川老城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的過程中,感受時代的變遷。
舉辦“我記憶中的銀川老城”文學、攝影、美術作品徵集展覽活動,先後組織攝影作品巡展5場。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常態化開展以主題講座、故事沙龍、非遺工作坊等為主要形式的“我記憶中的銀川老城”文明實踐活動20余場,通過持續挖掘與傳播,讓銀川老城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文明實踐+應急救護”:織密全民應急防護網
興慶區創新性打造“文明實踐·救在身邊”品牌項目,構建“預防+救護+宣教”三位一體的應急救護體系,組建精英講師團,精心設計實用課程,深入社區、校園、企業等重點領域累計開展50場標準化培訓,精準覆蓋各類群體達2300人次。
在中小學校開展沉浸式教學,組織師生進行止血包紮、AED使用等實操訓練;針對企業安全生産需求,開展典型案例分析,系統傳授風險識別與應急處理技能。創新生活化宣教模式,在公園廣場、交通樞紐、商業大街等人流密集區開設20場"急救地攤"互動課堂,現場演示心肺復蘇操作,發放健康手冊和宣傳品,不斷提高群眾應急救護知識水平。
“文明實踐+思政鑄魂”:構建全域思政育人新生態
興慶區聚焦“大思政”建設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探索實施“行走的思政課+文明實踐”項目,成立5個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共同體。探索構建“館校教聯體”合作模式,組織80余名少先隊員簽約各大場館成為“紅領巾講解員”。
以“我們的節日”為契機,舉辦國風游園會60余場次;用好用活紅色資源,深入開展“傳承紅色基因 賡續紅色血脈”主題實踐活動100余次,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品牌活動,開展“萬人同上一節思政課”“紅領巾愛祖國”紅領巾尋訪系列主題活動,覆蓋5萬餘人,讓傳統文化與紅色基因同頻共振,在青少年心中播撒愛國種子。
“文明實踐+網絡文明”:弘揚向上向善正能量
興慶區為深入挖掘醫療教育、鄉村振興、移風易俗等領域的優秀做法,實施“E網連心”文明實踐項目,組織“網絡達人看興慶”等特色活動,深度挖掘銀川老城新面貌、新風尚,開展網絡文明浸潤宣傳,播發視頻、圖文等信息387篇。
打造“五進”系列宣傳品牌,推動網絡文明進基層、進企業、進學校等多個領域,惠及群眾2萬餘人。同時持續深入開展“清朗”“凈網”系列專項整治行動,加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全面整治網絡欺凌、網絡謠言、短視頻亂象等網絡突出問題,促進網絡生態向善向好。
“文明實踐+心理賦能”:健全心理健康服務體系
為持續推進“文明實踐,心向陽光”百場心理健康進基層志願服務項目,興慶區秉承“以基層群眾為中心”的服務理念,通過“社區點單、中心派單、機構送單、群眾評單”的創新模式,精準對接基層群眾的心理健康需求,採用心理健康講座、個案諮詢、心理測評與評估及公益性校園講座等多種形式,幫助群眾解決各類心理問題。
目前累計開展心理健康活動475場,線下一對一個案諮詢600餘人次,公益進校園67場,持續提供公益線上心理援助,總計時長30000余小時,接聽心理求助熱線超過2000例,解決居民心理危機個案200余例,有效提升了居民心理健康水平,營造了健康、文明、和諧的社會氛圍。
“文明實踐+法治護航”:創新青少年普法實踐
為做好法治護航人,興慶區聚焦未成年人保護,打造“興·星未檢”未成年人法治教育文明實踐品牌,開展法治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等活動70余場次。舉辦5場次“我是小小檢察官”檢察開放日活動,以“互動式”普法,讓青少年沉浸式體驗檢察機關辦案過程,真切感受檢察工作。
同時,充分依託全區首家“空中課堂”法治教育基地,借助互聯網打破時空壁壘,將錄製後的課程投放至轄區60余所中小學進行展播;在微信&&推出“未檢小劇場”“未檢小課堂”等法治教育文明實踐專欄,進一步擴大了法治教育的影響力與覆蓋面。
今後,興慶區將緊緊錨定“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的目標要求,聚焦文明實踐賦能基層治理,以新思想引領新風尚,推動文明根係深扎基層沃土,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