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熱播電視劇《山海情》,生動再現了西海固移民將飛沙走石的“幹沙灘”建設成富裕幸福的“金沙灘”的感人故事,讓寧夏閩寧鎮走進了全國觀眾的視野,更讓這段脫貧攻堅奮鬥史烙印在觀眾的心裏。
以福建、寧夏兩省區簡稱命名的閩寧鎮移民開發區,是中國東西部扶貧協作的“起點”。經過20多年的發展,這片昔日“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沙石跑”的荒蕪之地,已經發展成為産業興旺、充滿生機的特色小鎮。
《山海情》電視劇豆瓣評分達9.4分,真實的故事、精彩的演繹、廣泛的好評,讓其成為當之無愧的國劇之光。一部“扶貧”題材的電視劇為何能“出圈”並引發廣大觀眾的追劇熱潮?閩寧鎮後來的故事如何?讓我們一起走進《山海情》的“續集”,一睹閩寧鎮近年來的發展變化。
▲電視劇《山海情》宣傳照
《山海情》爆火背後,是立足於現實
如果説2018年《閩寧鎮》電影的爆火,使這個偏居西北一隅的小鎮初入大眾視野。那麼,三年後《山海情》電視劇的熱映,徹底點燃了人們對這裡的好奇心。
閩寧鎮雖小,但名氣不小。在閩寧協作的東西幫扶中、在鄉村振興的經濟發展中、在文旅融合的自覺實踐中,閩寧鎮塑造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閩寧經驗”。
▲“閩寧鎮”墻畫
當我們為這部電視劇收穫如此高的評價而感到喜悅時,也不禁産生疑問:《山海情》何以引發大眾的共鳴?微博上曾有兩句留言讓我們觸動:
“如果主旋律電視劇都是這麼好看,我宣布我愛看主旋律”;“這兩天我每天只想鑽到電視機中幫村民賣蘑菇”。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仲呈祥説:“它昭示了一條真理,作為大眾化的電視劇創作,現實主義精神具有永恒的魅力、生命力、感染力,這是講好中國故事的立身之本”。
《山海情》故事取材於國家東西部協作扶貧攻堅的歷程,但該劇並沒有採用通常依靠外部人物和動力來推動敘事,整個故事的展開都圍繞村民的命運變化。從一開始吊莊移民遭遇的困難,到依靠對口幫扶輸出勞動力和尋找到養菇産業,再到行政區劃轉移導致諸多新問題的解決,觀眾看到的是在這塊貧瘠土地上艱難討生活的人們,是如何在黨的政策引導下依靠自身努力而一步一步擺脫貧窮的全過程。
▲村民辛勤勞動,共創美好生活
《山海情》男主人公馬得福,這個讀過書、從窮山溝裏走出來的“愣頭青”,身上有着西北漢子不服輸的韌勁兒。為通電而跑供電所五六天依然毫無所獲、發展養菇村民不配合、菇收穫了爛在棚裏客商惡意壓價、在大城市&&銷路但運費高還要漲價,他為了解決吊莊戶遇到的問題殫精竭慮,每天騎着自行車奔走在鄉間土路上,常常是灰頭土臉,可他仍然面帶微笑、四處協調,最終為移民村的父老鄉親解決了各種困難和問題。
《山海情》一開播就火遍大江南北,能讓觀眾青睞有加,靠的便是真實的劇情和生動的情節,沒有強行創設過多的離奇橋段,也沒有塑造全能的扶貧英雄,甚至沒有一般意義上的主角和配角。但劇中的情節都來自現實生活本身。這些活生生的人和事,不斷滋養着《山海情》的創作。
▲禾美扶貧車間變網紅打卡點
“閩寧故事”,一代代人書寫
時至今日,劇中角色的原型仍在為閩寧鎮發展做出努力。閩寧鎮福寧村原村支書謝興昌作為《山海情》劇中馬得福的原型之一,從閩寧鎮成立至今一直不懈努力。他時常給閩寧鎮新一代青年講述先輩拓荒的故事,不能因為現在過上了好日子就遺忘從前的不易。
在《山海情》中飾演過馬洪的當地居民趙鴻,在鎮上經營一家賓館,每當有游客來此,他會義務當導游並大力宣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閩寧故事”。
教育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也是閩寧鎮的發展大計。《山海情》中白崇禮老師的戲份雖然不算很多,但其所延伸出的意義尤為重要。今天,閩寧鎮對學生的教育無比看重。從幼兒園到高中畢業,閩寧鎮秉持不讓任何一個學生因為家庭、經濟等原因而不能上學的原則,重視學生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鼓勵大學畢業生回村創業,為閩寧鎮各項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閩寧鎮扶貧協作展示館(原閩寧鎮鎮史館)現與閩寧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館一併對外開放。每當有游客來到閩寧鎮,展示館是第一站,是了解閩寧鎮歷史的第一視窗,也是當地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
每年考上大學的閩寧鎮青年,都會組織參觀這裡並由專職人員講述閩寧鎮的歷史變遷和福建對口支援的感人事跡,讓學生們銘記先輩們的創業事跡,珍惜當下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閩寧鎮的大變化
如今,劇中的葡萄種植園已成為當地的特色産業園。值得提及的是,閩寧鎮葡萄酒産業的興起離不開一位福建商人——陳德啟的堅持。2007年,他作為閩商代表來寧夏考察,並買下賀蘭山東麓10萬畝荒灘,用十幾年的時間讓荒灘變成了綠洲。他不僅在寧夏種植了5萬畝葡萄,還創辦了賀蘭神酒莊,釀造出的葡萄酒屢獲國內國際權威獎項。在他的帶領下,寧夏産區有27家酒莊上榜《2024年胡潤中國葡萄酒酒莊50強》。
《山海情》何時上新?
在閩寧鎮的巨大變遷中,它的佔地面積沒有變化,但綠化面積卻顯著提升。這裡的變化天翻地覆,但人們的初心沒有變——那就是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
▲閩寧鎮地標:民族團結之樹
在産業發展上,閩寧鎮通過優化産業布局,推進特色種植、養殖、勞務、商貿物流、光伏産業和文化旅游的轉型升級。全鎮釀酒葡萄種植近8萬畝,建成酒莊13家,年産葡萄酒2.6萬噸。建立了設施溫棚園區和規模化養殖園區,不僅提高了産業規模,也為當地居民提供了穩定的收入來源。除了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外,閩寧鎮在生態保護和環境改善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效,高標準修編了6個行政村鄉村振興和富民産業規劃,使“一村一産業”成為現實。
▲養殖戶專心喂養牲畜
在移民的生活上,從最初8000人的閩寧村發展成6.6萬人的移民示範鎮,移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最初的居住地窩子,到如今的紅磚瓦房,從背井離鄉外出務工到在家門口就能打工、創業、就醫、上學,移民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
在文化積澱上,《山海情》的劇名意味深長,這正是東西幫扶、閩寧協作這條“康莊大道”的文化呈現,體現了黃土地深情的寧文化與擁有大海般寬闊胸懷的閩文化形成“山”與“海”的交融。
時至今日,《山海情》已上映三年有餘,但山與海的情誼卻越發鞏固,閩寧協作的故事更不斷上演,東西幫扶的實踐也在迭代升級。《山海情》的續集在哪?其實,就在閩寧鎮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現在進行時之中。(周晶 馬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