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旱作梯田是田也是景-新華網

寧夏旱作梯田是田也是景

2023-11-08 09:25:49
來源:寧夏日報

  “梯田的秋景太美了!”銀川市民李語在朋友圈隨意發了一張寧夏旱作梯田的美景圖,引來外地一眾好友點讚。11月6日,記者從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獲悉,2019年至2022年,全區累計新建旱作高標準梯田181萬畝,今年新建旱作高標準梯田49.3萬畝,截至10月底,建設完成近40萬畝。

  沿着等高線一圈一圈建成的層層梯田被譽為“大地指紋”。在寧夏南部山區,固原梯田成為“寧夏二十一景”之一。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從田到景,我區旱作梯田建設和改造經歷了4個階段。上世紀50年代起,坡地改梯田就是寧夏山區發展“三田建設”的一項任務,但受當時自然條件和機械設備條件限制,旱作梯田建設全靠人力,這是寧夏旱作梯田1.0版本。伴隨農業機械化發展,農田水利基礎建設實現人修和機修相結合,把寧夏旱作梯田帶進了2.0版本。3.0版本則以機修梯田為主,大面積推行坡改梯,將陡地改造成“帶子田”“褲帶田”“條田”等。

舉目遠眺彭陽縣梯田,龍鱗般的田塊綴滿博大的山體,曲線暢美,驚為天工(資料圖片)。記者 黨碩 攝

  如今“田”變“景”是4.0版本推行旱作高標準梯田建設的成果。按照“小並大、短並長、陡變平、彎變直、宜機化”的原則,大面積實施宜機化改造對梯田進行提升,突出田塊整治、土壤改良、田間道路、農田防護和生態環境保持等配套工程措施,“帶子田”變成了“寬幅田”,“望天田”變成了“高産田”,“無路田”變成了“農機田”,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又改善了農業生産條件,便於機械化作業,實現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溝,大旱不減産、小旱保豐收”。

  同時,南部山區農業機械向着大中型方向發展,農機作業趨於耕、種、管、收全程機械化,農業生産效率大幅提升。過去收穫玉米,收穫機收滿之後需要掉頭到寬闊地帶將玉米轉運到貨車上。4.0版本梯田改造完成後,貨車可以與收穫機並駕齊驅,將收穫化繁為簡。通過小塊並大塊、田塊增寬變長,適宜高寒地區生長的馬鈴薯、玉米、中藥材、小雜糧、冷涼蔬菜等區域優勢特色作物大規模種植,産業結構調整日趨合理。同時,建成的旱作高標準梯田流轉率和流轉費明顯提高,過去每畝幾十元的流轉費漲到了200元至300元。

  為解決旱作高標準梯田項目建設標準不統一、土壤施肥標準不確定、作物種植種類不明確、農業機械配套不科學等突出問題,自治區農田水利建設與開發整治中心2021年啟動實施寧夏旱作高標準梯田技術集成試驗研究與示範項目,在西吉、彭陽、隆德3個縣6個旱作高標準梯田試驗示範基地開展適種作物篩選試驗、耕地質量提升培肥試驗、適種作物對比示範,形成旱作高標準梯田建設技術地方標準、旱作高標準梯田綠色高質高效種植指導意見等研究成果,助推全區旱作農業高質量發展。(記者 喬素華 見習記者 馬雨馨)

【糾錯】 責任編輯:紀桂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