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緊扣“發展是解決民族問題的總鑰匙”這一關鍵命題,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近年創新實施“富腦袋+富口袋”行動,紮實推進興村富民行動,推動各族群眾在實現生活富裕的路上凝聚鑄牢共識,深化民族認同。
黨建鑄魂,構建興村富民機制
通過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利通區積極探索構建“黨支部+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多元利益聯結模式,將興村富民打造成為促進民族團結的“強效黏合劑”。

金積鎮田橋村黨支部集中流傳土地,建設了46棟日光溫棚、拱棚,為各族群眾創造150余個就近就業崗位。同時,創新實施“技術幫帶”模式,各族群眾在育苗、種植、銷售各環節互學互促,既實現“腰包鼓起來”,更推動“心與心貼更近”,在共享發展成果中交融共生。
立足稟賦,激活富民內生動力
堅持因地制宜原則,精準把握鄉村自然資源、地理區位、人力資本等獨特稟賦,依託政策利好、氣候稟賦,着力激發各族群眾內生發展動力。

今年,馬蓮渠鄉漢北堡村通過麥後大面積復種露地蔬菜,不僅收穫27萬斤蔬菜,期間還帶來的是50余名各族婦女、中老年勞動力就近務工,人均增收2000余元;金積鎮郝渠村400畝露地西蘭花産業讓各族群眾的“錢袋子”越來越鼓,也讓各族群眾共同邁向現代化的人心越來越齊。
扎根傳統,開發興村特色旅游
堅持深入發掘鄉村歷史文化底蘊和特色民俗風情,以農文旅融合破解鄉村發展關鍵密碼,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徑、民族團結新方式。

依託多民族聚居的特色,上橋鎮牛家坊村通過整合生態、民俗等文旅資源,創新延展鄉村發展産業鏈,利用傳統節慶、民間技藝等文化資源打造牛家坊民俗文化景區,將傳統文化優勢轉化成了鄉村發展的獨特優勢。
截至目前,牛家坊村生機勃勃的産業帶動3800余名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6萬元,各族群眾在生活富裕道路上底氣越走越足,“五個認同”也越來越深。
據介紹,今後利通區將持續推進共富共享行動,進一步實現共同富裕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機統一,讓各族群眾共赴更加美好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