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四五”規劃實施以來,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牢牢把握“項目為王、民生為本”理念,將以工代賑作為激活鄉村資源的“金鑰匙”,奏響就業“增收曲”。
走進扁擔溝鎮同利村日光溫室大棚,棚裏綠油油的香菜長勢正旺。作為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村,以往這個村主要依賴傳統種植業,村集體無經營性資産,群眾就業渠道單一。2023年,依託以工代賑政策整合專項資金實施項目,流轉土地46.92畝,建設高標準日光溫室6棟,冷棚17座,冷庫1座,一切變魔術般發生了巨大變化。

“項目建設期間,組織本村及周邊脫貧戶、移民群眾參與施工,吸納務工人員325人,累計發放勞務報酬220多萬元。”扁擔溝鎮黨委書記莫鵬介紹説,該項目以“企業帶動+合作社組織+移民參與”三位一體運營模式為核心,引進寧夏百沃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依託其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進行運營。同時,企業優先開展村民技術培訓,強化聯農帶農技術支撐,推動村民深度參與産業發展。
2025年,隨着産業園擴能,項目長期崗位增至23個、季節性崗位增至60個,並且讓村民共享資産收益。通過市場化運營與聯農機制深度融合,實現“建一座園區、活一片經濟、富一方移民”,為移民安置區産業振興提供了可推廣經驗。
鄉村産業振興,既要“錢袋子”鼓起來,更要“顏值氣質”升上去。來到扁擔溝鎮渠口村2025年“和美村莊”試點項目現場,工人熱火朝天地平整土地、清理雜物。
渠口村6隊的退水溝長期得不到清理,淤泥雜草堆積,護坡侵蝕嚴重,排水不暢且威脅路基安全,影響村容村貌。通過“和美村莊”項目建設,排灌設施升級、人居環境整治、生態景觀美化等方面得到有效提升。
項目創新推廣以工代賑模式,開發本地崗位約110個,重點吸納低收入人群,預計發放勞務報酬157.21萬元。“現在溝道通了、路燈亮了,家門口種樹、鋪路就能掙錢,日子越過越有奔頭!”渠口村村民柯佔華説。

渠口村還通過整合農技培訓資源,在村民務工過程中同步開展種植技術、作物管護等技能傳授,提升村民就業競爭力;而通過水利設施改造使溝道治理率達到95%,有效破解了農業灌溉難題,為發展優質糧食種植、特色瓜菜培育等産業奠定基礎,實現項目建設實效與村民長遠受益深度融合的雙贏目標。
金積鎮郝渠村人居環境整治項目同樣交出亮眼答卷。“以前村裏路不好走,垃圾清運也不方便,現在路平了、環境美了,自己還學到了技術。”村民韓桂俠説,項目不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條件,更讓大家掌握了實用技能。2025年,郝渠村總投資515余萬元的項目帶動136名村民就業。
盤活閒置資源,方能釋放發展後勁。金銀灘鎮將原奶牛核心園區2337畝閒置場地改造為農業産業發展基地,以工代賑示範項目改良了土地,完善了灌溉、排水等基礎設施,“以前在外打工顧不上家,現在跟着項目學技能和手藝,每天能掙幾百元,還能照顧老人孩子。”村民丁娟説。據了解,金銀灘引入內蒙古嘉仕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計劃新建121座高標準智能溫室種植高端藍莓,實現“務工實踐+技能培訓”雙結合。
從産業園區到和美村莊,從基礎設施到生態治理,利通區始終堅持“賑”“育”結合,推動以工代賑從“輸血式”幫扶向“造血式”賦能轉變,既強健了鄉村發展的“筋骨”,又鼓起了群眾的“錢袋子”。
據介紹,2025年,利通區共爭取以工代賑項目9個,通過“項目建設+勞務增收+技能提升”模式,帶動1484名群眾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張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