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從“報道”到“種草” 工會服務的“出圈”實驗-新華網

寧夏:從“報道”到“種草” 工會服務的“出圈”實驗

2025-11-21 16:38:27
來源:寧夏總工會

  “八寶那個蓋碗吆泡冰糖,尕妹妹的那個端來,客人呀你品嘗……客人哎,請你們喝了這一杯……”

  11月19日,晴冷冬日,“聚焦工會服務 助力‘三區’建設”主題采風活動走進金鳳區豐登鎮潤豐村潤豐宿集,陽光從南面的落地窗探入,徑直穿透了北面對稱的玻璃墻,灑在了擺在大廳正中間的木質長桌茶&上。自媒體人寧夏花兒傳承人黃亞,面對着“西北貓王”王海波的“神級”運鏡,現場演繹了一曲花兒“請茶歌”,邀請在座的游客和網友們,喝下這杯“鄉味”十足的八寶茶。潤豐村黨支部書記、工會主席王鵬程喜笑盈腮,這位為村帶貨快2年的“三農博主”迎來了“同行”的光顧。“不用我上鏡,潤豐村的‘興農’故事又將開始‘刷屏’‘出圈’,真是‘賺到了’。”

  哪有職工,哪就有工會陣地,工會服務就延伸到哪。11月18日—19日,寧夏總工會、寧夏新聞網組織中央駐寧媒體、區內媒體、知名自媒體人及優秀工會評論員“成團”,以“聚焦工會服務 助力‘三區’建設”為主題,整合媒體、自媒體力量,探索報道形式,通過實地調研、深度對話,解鎖工會服務的溫度、精度、力度。

  “鍋爐省煤器下聯箱內部出現缺陷,管排間距異常狹窄。為緊急搶修,張玉川只穿着一條短褲,渾身涂滿洗潔精,靠着一股狠勁,從幾乎不可能通過的狹窄管排縫隙中擠了進去。從深夜到黎明,焊槍的嘶鳴聲持續不斷,連續工作8個小時最終完成任務。”

  “他可以通過指尖輕觸刀桿時的振動,判斷出刀具對鉭鈮材料的切削是否精確,並將誤差控制在0.02毫米以內。‘毫芒刀客’郭從喜憑一把車刀,鑄就中國鉭鈮加工傳奇,讓我國鉭鈮材料加工從‘受制於人’到‘領跑世界’。”

  親歷車間現場,兩位寧夏的“大國工匠”熟練又精準地操作,讓故事無限還原。自媒體人“黃小柱的天空”皇甫世俊被“圈粉”後發出感慨:“兩位寧夏的‘大國工匠’,渾身散發着機油味的瑰寶。”這位標準的“廠三代”也分別與張玉川、郭從喜合拍成功,成為他視頻號發布內容的“封面圖”。

  2天的採訪之旅,覆蓋了5個特色調研點:在寧夏理工學院現場觀摩情景式主題思政課,在工匠車間與勞模工匠對話,感受“傳幫帶”的匠心傳承;在中色(寧夏)東方集團有限公司與大武口區、金鳳區金宇名庭兩處工會驛站,探訪産業工人培育成果與戶外勞動者服務陣地,記錄工會破解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三難”問題的務實舉措;在金鳳區潤豐村,通過走訪村級工會陣地、特色産業項目,傾聽返鄉創業職工與村民心聲,展現工會助力鄉村振興的民生溫度。

  采風活動結束,但采風故事正在路上。

  寧夏回族自治區總工會相關負責人&&,本次采風活動誠邀了區內知名自媒體人、工會系統培育的評論會員與媒體們一起,通過形成“全媒體傳播”合力,力圖將寧夏工會的亮點工作從“我説你聽”的單方輸出,變成“眾聲共鳴”的多維擴散,多形式聚焦先進典型與普通勞動者的奮鬥身影,深層次關注寧夏工會的各項工作,全方位呈現工會系統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擔當作為,廣泛傳播、根植人心,為寧夏“三區”建設貢獻工會力量。

【糾錯】 責任編輯:張潔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