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田間地頭的普通農民,到聚光燈下的合唱團員;從零基礎學唱的忐忑,到登上全國舞&的自信——中寧縣大戰場鎮紅寶村農民合唱團的蛻變,是該縣“文化旅游産業+人才”行動計劃的生動縮影。
這支隊伍的成長,正是中寧縣緊扣文化強縣與文旅融合目標,以人才之“力”激活文旅之“魂”,推動千年文脈在新時代煥發新生的有力印證。
“大師”傳藝,讓“非遺”生根開花
中寧縣積極探索“大師領路、骨幹扛旗、新秀接力”的人才培育模式,為非遺傳承構築起堅實的人才階梯。目前,全縣已成功培育國家級、自治區級、市級非遺傳承人46名。他們通過“一對一精培傳絕技、一對多普訓育新人”等方式,使蒿子面製作技藝、黃羊錢鞭等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得以有效延續和活態傳承,累計培養骨幹傳承人超過100名。

其中,黃羊錢鞭的教學體系得到系統化開發並廣泛推廣,深入鄉村、校園開展惠民展演和傳承活動70余場,覆蓋群眾逾2萬人次,培訓學員超千名。
同時,4名鄉村工匠通過傳承中寧剪紙等“指尖技藝”,不僅讓傳統藝術煥發光彩,更直接助力群眾增收,使非遺成為開啟致富之門的“金鑰匙”。
“自樂”變“主角”,讓群眾文化火起來
為激發基層文化內生動力,中寧縣構建起“自樂班+文藝團隊+文化志願者”的多元模式。目前,已有800余名在秦腔、器樂、表演等領域具有特長的群眾文化人才嶄露頭角。

此外,中寧縣裏投入20萬元資金,重點扶持10個群眾自樂班,讓他們能更扎根鄉土,唱響新時代的美好生活。140余名文化志願者主動作為,組建起講解、輔導、傳承等特色服務分隊,成為穿梭在文旅服務一線的“文化使者”,成功推動群眾從文化的旁觀者轉變為積極的參與者與真正的受益者。
人才賦能産業,促“流量”變“留量”
在豐安屯文化生態園、黃羊古落等熱門文旅點位,“非遺活態展演體驗區”已成為游客必到的打卡地。蒿子面製作體驗、黃羊錢鞭動態展演、中寧剪紙現場展示等150余場沉浸式互動活動,被巧妙融入游覽動線與研學課程,讓游客在親身體驗中深刻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中寧縣創新實踐“非遺+景區+節慶+研學”的融合發展模式。在枸杞文化旅游節、農民豐收節等大型活動中,通過非遺技藝展示、文創産品展銷等形式,形成了“非遺展演引流—游客沉浸體驗—消費轉化增收”的良性循環。這一模式已累計接待游客218萬餘人次,實現文旅綜合收入5.08億元。文化館職工、文藝愛好者也積極與文旅企業合作,共同推出“演出夜場+餐飲”等特色消費套餐,進一步點亮了夜間經濟,釋放了消費潛力。
“一批批文旅人才扎根杞鄉,已成為文化傳承的‘主力軍’和産業發展的‘硬支撐’。”中寧縣委人才辦負責人&&,未來將持續深化“文旅+人才”融合發展戰略,以更優越的政策吸引人才,更紮實的舉措培育人才,更溫暖的服務留住人才,為全縣文旅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智慧與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