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山下菜心香 麻山兒女逐夢長-新華網

賀蘭山下菜心香 麻山兒女逐夢長

2025-11-20 10:30:07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記貴州紫雲菜農三十載務工奮鬥故事

  立冬過後,賀蘭山的風格外凜冽,柔和的夕陽為連綿群山鍍上金紅邊框,山腳下益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供港蔬菜基地,褪去了往日的蔥蘢,略顯蕭瑟。半個多月前,基地裏最後一茬菜心帶着晨露被盡數采收,那些在大半年被綠苗、菜畦填滿的土地,終於“卸下”了忙碌,進入了悠長的冬閒時光。

  基地不遠處的工友宿舍裏,24歲的羅陽友不急不慢地收拾行李。這位來自貴州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的苗族小夥,再過幾天,便要帶着一家老小啟程,循着溫暖的氣候向南而行,去往雲南、廣東、河南,那些緯度更低的蔬菜種植基地尋找新工作。

  “春赴寧夏,秋冬轉河南、廣東、雲南”,這條循着季節遷徙的路線,早已融入像羅陽友一樣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務工的數萬名菜農的生活。他們如同遷徙的候鳥,追着適宜的溫度輾轉多地。這其中,約2萬名菜農來自貴州紫雲縣,他們帶着“不怕苦、肯實幹、重情義”的精神底色,在勞務輸出中努力前行,把汗水灑在異鄉的田地上,用日復一日的苦幹實幹,鋪就屬於自己的脫貧致富路,也書寫着關於奮鬥、堅守與成長的故事。

  勞務輸出:從“遠征式”務工到“品牌化”就業

  站在宗地鎮歪寨村的山頭上,岑小江望著群山間錯落的樓房,這位曾經帶領村民在外種菜的“頭雁”滄桑的臉上滿是欣慰。曾幾何時,這裡是貴州麻山地區典型的貧困村,交通閉塞、山高坡陡,石漠化的破碎土地難以養活世代居住的村民,連綿群山如同一道道屏障,困住了人們的生計與希望。

  如今,硬化路通到家門口,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這些房子都是村民外出種菜‘種’出來的。”岑小江的話語中帶着自豪。

  作為貴州最後一批脫貧的縣,紫雲縣一半區域“深陷”麻山片區,曾是全省脫貧攻堅的“洼地”。惡劣的農業條件和薄弱的工業基礎,讓外出務工成為村民唯一的“活路”。

  20世紀90年代,廣東菜心産業蓬勃興起,急需大量勞動力,敢闖敢試的紫雲人抓住機遇,成為該産業最早的技術工人。他們揣着乾糧、扛着背包,以“親帶親、友帶友”的方式走出大山,形成了獨特的種菜産業工人群體。這一種,就是30多年。

  54歲的韋蘭妹是這支大軍裏的“老兵”。20多年前,她跟着同村長輩走出麻山,輾轉廣州、河南,最終在寧夏的菜地裏紮下根。“有活幹、工資穩定,像我這樣沒文化沒技術的人,辛苦點能掙錢,就很知足了。”剛從寧夏李俊鎮返鄉處理家事的韋蘭妹,趁着間隙陪伴許久未見的家人。

  每年三月開春,她便和愛人奔赴寧夏,直到年底菜心采收結束才返鄉。

  西北盛夏,高溫炙烤着大地,成熟的菜心必須在三兩天內采收完畢。她和工友們那段時間幾乎每天凌晨四五點就戴着頭燈、背着背簍下地,彎腰採摘十幾個小時,衣衫浸透汗水是常態,甚至有中暑風險,渴了累了就在樹蔭下歇一會兒便繼續勞作。靠着這份苦幹,她和愛人供養着一家老小。

  韋蘭妹的二女兒班小琼,從小看著長輩們背井離鄉種菜。她曾和愛人在沿海做裝修,收入不算穩定。幾年前,她索性轉行到廣州種菜,每月能收入4000多元。“同一個菜場大都是同鄉同村的,大家相互照顧、抱團發展”,她的感受正是紫雲“親帶親、友帶友”勞務輸出傳統的生動寫照。

  這些年,隨着産業由南向北轉移,更多紫雲菜農輾轉來到寧夏。在青銅峽市邵崗鎮的益豐農業供港蔬菜基地,來自紫雲縣宗地鎮的羅陽友正蹲在地裏飛快採摘菜心,身後的筐早已摞得老高。

  這位皮膚黝黑、個頭不高的年輕人,初中畢業後曾在福建工廠打工,除去房租、水電和伙食費後很難攢下錢。三年前,在親友帶動下學習種菜,“不用掏房租、水電費,吃飯有補助,工資穩當,賺的都是自己的”。勤勞肯幹的他,去年不僅給老家平房加蓋裝修了第二層,還組建了家庭,今年帶着愛人、父母一同來到基地。

  作為熟練工,夫妻二人月工資合計可達1萬多元,“就想多賺錢,給家人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

  在紫雲菜農中,不少人從普通工人成長為技術管理骨幹。38歲的岑海來自紫雲縣四大寨鄉,十五六歲便跟着長輩外出打工,見證了勞務輸出從“遠征式”到“品牌化”的變化。

  最初外出時,村民們天不亮就步行兩三個小時到鄉鎮,擠上顛簸的中巴車到縣城,再換乘長途車趕往廣東、河南,車廂裏擁擠得很難有落腳的地方,渴了喝涼白開,睏了就趴在行李上瞇一下。“那時候每天干十幾個小時,一個月才幾百塊,只能省吃儉用寄錢回家。”岑海回憶道。

  如今,他已是益豐農業3000畝基地的一名總管,負責種植、采收和人員調配,“很多蔬菜病蟲害我一眼就能辨認,還知道怎麼防治”。

  基地的生産負責人李駟忠説:“有經驗的總管能決定菜場盈虧。現在寧夏不少菜場總管都是紫雲人,還有人自己承包菜場帶老鄉掙錢。”

  眼前的這片基地劃分5個單元,設大師傅、片長等崗位,450名工人中絕大多數是紫雲菜農。岑海深感責任重大:“管理幾百個老鄉,既要公平公正,更要帶大家多賺錢。”

  蔬菜種植屬勞動密集型産業,採摘環節至今難以機械替代,紫雲菜農憑藉踏實肯幹的作風和過硬技術,成為産業核心力量。

  在青銅峽市瞿靖鎮鑫茂原專業合作社供港蔬菜基地,1000多畝菜地裏500多名務工者中,80%來自貴州,紫雲菜農佔大半,從事選苗、收割、打包、管理等工作。談起紫雲菜農,基地負責人劉代兵讚不絕口:“他們能吃苦、肯學習,不少年輕人一兩年就成長為技術骨幹,現在很多菜場都願意用紫雲菜農。”

  紫雲縣就業局局長鄧志凱介紹,全縣41萬人口中,常年有10萬餘人外出務工,將近3萬人從事種菜工作。

  “種菜勞務輸出是一代代紫雲人闖出來的路,也是全縣重要的就業保障池。”鄧志凱説,為保障務工者安穩就業,當地政府每年開展勞務對接,提供“點對點輸出”和交通補貼等,並在寧夏等地設立“勞務協作站”,不斷暢通就業渠道,加強權益保障。

  從為養家糊口的“遠征式”務工,到如今抱團發展的“品牌化”就業,30多年來,紫雲菜農在異地他鄉努力蹚出致富路。他們不僅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更讓“紫雲菜農”逐漸成為勞務輸出品牌。

  司法關懷:從“維權困難”到“異地有家”

  黨文強個頭高大,説話嗓門洪亮。作為寧夏青銅峽市瞿靖鎮法庭庭長,扎根基層多年的他,聊起外來務工者糾紛時,語氣裏總帶着些許放不下的責任感。

  瞿靖鎮的田間地頭、蔬菜大棚裏,隨處可見操着貴州口音的務工者。“鎮上光是紫雲來的菜農就有數千人,他們背井離鄉務工,日子過得不容易。”黨文強説。

  這些務工者面臨的矛盾五花八門:勞務工資拖欠、務工時意外受傷、遭遇電信詐騙等。寧、黔兩地相隔1600多公里,務工者隨季節往返遷徙,一旦遇糾紛打官司,來回的路費、誤工費對本不富裕的他們來説是不小的負擔,也容易激化矛盾。

  2023年的一樁糾紛讓黨文強至今印象深刻。紫雲菜農姚江(化名)打拼大半輩子,好不容易在青銅峽創辦了蔬菜種植基地,卻意外身亡。一時間,基地停擺,多重債務糾紛讓姚江的妻兒背負沉重負擔。

  黨文強排查矛盾時得知此事:“當時基地缺乏管理,供應商上門催債,工人工資也沒着落,多方矛盾很可能一觸即發。”他多次嘗試&&已回老家的姚江愛人無果,意識到這起糾紛不僅關乎一個家庭,更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於是,他主動對接紫雲縣司法行政機關,通過兩地協作,最終在紫雲縣司法行政機關幫助下&&上當事人。隨後,他和同事們召開多方協調會,結合基地經營實際制定個性化調解方案,成功化解了矛盾。

  這樣的糾紛在瞿靖鎮還不少。瞿靖法庭轄區內有32家供港蔬菜基地,聚集着8000名貴州籍務工者。人多了,矛盾自然增多。而且瞿靖鎮部分貴州務工者普通話不流利,給司法調解帶來較大困難。

  兩年前的一起案件讓黨文強真切感受到這種無奈。50多歲的苗族村民雷琼(化名)在瞿靖鎮一個菜場務工,中午坐老鄉的車回公司吃飯時遭遇車禍,鎖骨骨折。回到紫雲老家治療後,她認為自己構成十級傷殘,要求公司賠償,便將公司告到瞿靖法庭。

  雷琼習慣説苗語,普通話不流利,人又遠在千里之外,維權一度陷入僵局。“我們打電話&&,得先找她兒子翻譯,溝通很不方便。”黨文強回憶道。為弄清雷琼的真實訴求,他再次&&紫雲縣司法行政機關協助,最終促成雙方達成調解,雷琼拿到了應有的賠償。

  考慮到她家庭困難,黨文強還幫她申請了1200元司法救助金。拿到錢時,這位苗族大姐格外激動,反復念叨着司法幹部的好。

  為破解語言難題,今年8月,瞿靖鎮試點建起“雙語調解室”,聘請務工者中會民族語言的黨員擔任“翻譯員”和“調解員”,讓司法服務更接地氣。

  今年3月,給當事人送訴訟文書的黨文強沒有選擇便捷的高鐵,而是像普通務工者一樣,乘坐兩地直達的大巴車,顛簸1000多公里前往紫雲縣。“務工者來回都是坐大巴,我也體驗一下,能真正了解他們路上的辛苦,還能和老鄉聊一聊,聽聽他們的難處、維權的困惑。”這次行程不僅成功送達文書,還促成了兩地司法機構的常態化協作。

  青銅峽市法院副院長蔣寧俠介紹,全市冷涼蔬菜産區每年有約1.2萬名雲貴籍務工者,其中70%集中在瞿靖鎮。“這些外來務工人員為蔬菜産業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但也不可避免帶來管理難題。”蔣寧俠坦言:“每次處理涉及務工者的案子,尤其是老人、小孩或者殘疾人的訴求,我心裏都不好受。他們背井離鄉來掙錢,要是權益受侵害還沒人管,那就是我們的工作沒做到位。”

  在她看來,保障務工者權益,不僅是為了化解矛盾,更是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些務工者中有不少少數民族同胞,脫貧致富的路上,一個民族都不能少,一個人也不能落下。”

  早在2019年5月,青銅峽市委統戰部就牽頭建立“異地有家服務站”,為務工者提供孩子入學、家人看病、求職就業、維權等多元幫助。“想讓他們在異鄉也能感受到家的溫暖,不管離家多遠,都有人為他們的權益保駕護航。”蔣寧俠説。

  在寧夏,這樣的司法保障實踐正在多點開花。銀川市永寧縣李俊鎮也是紫雲菜農的主要務工地,每年有3000多名貴州務工者來這裡,其中紫雲菜農就有2500多人。

  李俊鎮綜治中心工作人員劉帆介紹,近三年來,隨着港菜基地、香芹産業不斷發展,務工者越來越多,糾紛類型也比較繁雜,欠薪、工傷、交通事故等時有發生。

  “截至今年9月,我們已經成功化解涉企、涉勞務權益糾紛15起,實打實幫務工者解決問題。”劉帆説,鎮上建起供外蔬菜基地“塞上楓橋”法律服務工作站,推行“同坐一張桌,共解一件事”的聯合調解模式,務工者有疑問、有糾紛,隨時能來諮詢、申請調解。

  在李俊鎮許橋中心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裏的“兒童快樂家園”主要為0至3歲的務工者子女提供托育服務,室內設有圖書室和活動區。“務工者白天要下地幹活,孩子沒人照看不行。”負責人介紹,孩子們在這裡可以看書、做游戲,務工者也能安心工作。李俊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何金枝説,今年全鎮100多名務工者子女的入園、上學都有保障。

  在寧夏投資興業的王東是寧夏貴州商會的會長。這些年,他也很關注在寧貴州老鄉的情況,並積極發揮商會優勢為大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出門在外,老鄉之間就要相互照應,為彼此排憂解難。”他説。

  這些年,紫雲縣也主動與寧夏相關部門對接,探索形成跨區域協作服務群眾“1233”工作機制,建立跨區域協作工作專班,由兩地政法部門牽頭,以兩地綜治中心為聯絡站,發揮流動黨支部和蔬菜基地網格化管理兩個&&服務效能,協調有關服務、管理事項。目前,兩地相關部門收集辦理務工人員訴求246條,排查化解矛盾糾紛23件,挽回務工人員經濟損失50余萬元。協作試點蔬菜基地務工人員的民事訴訟案件明顯下降。

  “接下來,我們將以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指引,繼續拓展兩地合作,更好服務和保障外出務工群眾,讓他們能夠安心工作。”紫雲縣委政法委副書記顧其琳説。

  從建立“雙語調解室”到完善跨區域協作機制,從化解矛盾糾紛到保障多元權益,寧、黔兩地的司法工作者們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矛盾,為務工者建立起“異地有家”的權益保障網,讓越來越多的紫雲菜農能得到司法關懷,在致富路上更安心前行。

  區域互動:從“單向輸出”到“雙向共贏”

  李俊鎮的集鎮不大,中心街上幾家“貴州風味”餐館格外顯眼。這些跟着務工者落地的小館子,是紫雲菜農扎根此地的生動注腳。“全鎮15個菜場,常年吸納2500多名紫雲縣菜農務工。”何金枝説。

  這些來自紫雲縣的菜農,帶着山裏人特有的勤勞質樸,在寧夏紮下根來。“很多人空手而來,幹上幾年就能開車返鄉,還能攢下存款。”何金枝言語裏滿是讚許。

  菜農的聚集給李俊鎮帶來活力。每逢周五趕集日,尤其是發工資前後,集鎮上人頭攢動、熱鬧非凡。貴州老鄉們拿着剛領到的工資,在服裝店、水果攤選購,或約上同鄉在餐館小聚。

  為方便菜農往返,鎮上專門開通直達紫雲的大巴車,人來人往間,小鎮消費日漸興旺。“以前農村‘空心化’嚴重,一部分餐館難以維持。”何金枝感慨道,如今不僅“貴州風味”餐館生意不錯,其他餐館也能穩定經營。

  此外,當地快遞量也增加不少。在王團村、許橋村,每年也有紫雲菜農租房子住,一年四五千元的租金,讓本地農戶多了一筆收入。更有個別打拼多年的貴州務工者買房安家,成為“新李俊人”。

  李俊鎮黨委書記韓向成説,這些紫雲菜農是寶貴的人力資源,既為蔬菜産業提供了用工保障,也帶動了全鎮多元經濟消費。

  在李俊鎮的仁存渡口,“天下黃河富寧夏”的大字在陽光下格外醒目。奔騰的黃河水在此變得溫順,緩緩滋潤着這片平坦開闊的土地。在乾旱少雨的西北,寧夏能擁有“塞上江南”的美譽,全靠黃河水的滋養。

  從秦漢時期開始,這裡便修建水渠,歷經千年滄桑,這些水利設施至今仍灌溉着萬畝良田,讓寧夏成為不愁吃穿的“西北糧倉”。

  如今,這片沃土又培育出知名區域品牌——“寧夏菜心”。“廣東夏天太熱,雲南雨水較多,寧夏的氣候最適合種高品質菜心。”常年深耕蔬菜産業的劉代兵介紹,寧夏乾燥少雨、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種出的菜心清甜爽口、顏色鮮綠,品質很高。

  2006年,寧夏菜心種植面積僅幾千畝,如今已發展到27萬畝,年産量超過30萬噸,是粵港澳大灣區夏季菜心的主要供貨基地。

  “僅青銅峽市優質外銷蔬菜種植面積就達5.4萬畝,覆蓋5個鎮和1個農場。”青銅峽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副主任蔡衛國介紹,紫雲菜農是當地蔬菜種植的主力軍,他們以過硬技術守護着寧夏蔬菜的優良品質。

  “收割菜心要精準控制在15公分左右,刀口也要整齊,一點都不能馬虎。”劉代兵説,如今,寧夏蔬菜種植已拓展到20多個品類,菜心、芥蘭等比較暢銷,價格穩定。“每箱30斤的菜心,最高能賣到300元。”

  在劉代兵看來,寧夏蔬菜産業的成功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人和’主要靠這些紫雲菜農,他們讓種植更規範,也逐漸形成了較完善的菜場管理體系”。

  “我特別佩服紫雲菜農,他們中有不少優秀管理者。”寧夏福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馬福倉説,韋小忠就是其中的代表。

  這位從紫雲大山走出的普通農民,早年在廣東、寧夏種菜積累了豐富經驗,後來帶領老鄉抱團發展,將承包的蔬菜基地不斷做大。如今,他的公司在寧夏、雲南等地擁有規模化種植基地,帶動上千名紫雲籍務工者穩定就業,不少人成長為技術骨幹和管理人員。

  像韋小忠這樣的“頭雁”,在紫雲菜農中還有幾十個。他們大多吃苦耐勞,積累了技術、資金和經驗,在勞務輸入地扎根,成為連接紫雲與寧夏、廣東等地的協作橋梁。“這些‘頭雁’既了解家鄉勞動力情況,又熟悉輸入地産業需求,推動着跨區域勞務協作。”鄧志凱説。

  如今,“紫雲菜農”已逐漸在蔬菜種植行業有了更高知名度。這些年,紫雲縣相繼與寧夏吳忠、廣東惠州、河南南陽等地建立長期勞務協作機制。這種跨區域的深入互動逐漸讓彼此實現雙贏。

  對紫雲縣而言,勞務輸出讓農民增收,也為當地鄉村振興注入動力;對寧夏等輸入地來説,紫雲菜農解決了産業用工問題,推動農業向産業化升級,提升了産品市場競爭力,帶動了地方經濟增長。

  在寧夏種菜20多年的岑仕國,如今返鄉創業,在紫雲縣猴場鎮經營着200余畝蔬菜基地,穩定帶動10多名村民就業增收。“這些年,我們堅持黨建引領,積極引導外出務工群眾參與家鄉發展,搭建更多‘家門口’就業&&,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努力促進勞動力穩崗就業。”猴場鎮黨委書記粟莉説。

  不少受訪者認為,從單打獨鬥到抱團發展,從單向輸出到雙向共贏,紫雲菜農的跨省務工之路,是國家推動區域協同發展戰略的生動實踐。這種以勞務輸出為紐帶的協作,既釋放了西部脫貧縣的人口紅利,又激活了東部和西北部相關地區的産業活力。

  冬日的暖陽映照在仁存渡口,黃河水泛着粼粼波光,靜靜流淌,見證着兩岸蔬菜基地跨越千里的勞務協作。正是基於這種區域協同發展的模式,讓更多紫雲菜農,擁有了跨越山河奮鬥的勇氣,也收穫了奔向美好生活的希望。(記者 駱飛 許晉豫 張翰陽)

【糾錯】 責任編輯:紀桂紅